
去年以来,围绕“金融去杠杆”政策密集出台,资管监管环境发生变化,债券市场投资风险相应提升,面对金融监管“新常态”,券商资管如何将业务稳中求进,成为新的课题。
近期,第一创业证券副总裁梁学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监管从严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出清,以提供专业化、综合化服务的主动资产管理机构将脱颖而出。目前,一创资管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以主动管理为核心,打造“固定收益+”的资产管理业务模式,创设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固定收益+FOF/MOM产品,正受到愈来愈多机构投资者的认可。
固收专业户谋求“固定收益+”
《21世纪》:第一创业证券资产管理秉承了公司的固定收益业务战略,能否具体介绍下一创资管的“固收特色”。
梁学来:2013年底,我们重新调整了资产管理战略,考虑到公司固定收益领域在业内有较大影响力,投资和交易能力表现优秀,公司希望能把管理能力输出出去。当时公司认为要像考虑固收战略一样,在业内形成具有一创特色的资产管理。
之所以一开始选择从主动管理做起,是因为当时我们看得很清晰。监管套利是一种短期行为,以拼人力拼关系来迅速扩张通道业务,会导致行业价格急剧下降;同时还要看“监管”吃饭,这是朝不保夕的业务。我们在定义一项业务时,会去思考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应具有怎样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资产管理最终要回归到“主动管理”本源上。
我们坚定选择做具有特色的类固定收益资产管理业务,以机构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尤其是以中小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毕竟这类机构追求稳健的资产配置,对“固定收益”的理解更为深刻,大类资金在做资产配置时一定会布局固定收益,这有助于我们规模迅速提升;基于公司在固定收益业务的优势和长期积累,我们在客户渠道有优势,通过投顾业务为切入点,与银行开展更多合作。
《21世纪》:对今年的债券市场如何判断,咱们固定收益资管如何应对。
梁学来:今年,监管层为了预防和控制金融系统风险,监管更严、更细,“去杠杆”成为新常态,债券市场表现最终要看“金融去杠杆”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在目前监管条件下会出现资金“紧平衡”的状态;同时在汇率的影响下,国内货币价格不会很低。目前来看,我认为今年债券市场的机会还没有到来,需要看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影响力。另外,目前利率债下调幅度较大,安全性优于信用债,两者之间的利差在缩小;信用债下降幅度不大的原因主要因为被很多银行理财资金长期持有,未能体现出二级市场的真正价值,同时在目前经济环境背景下,信用风险不容小觑。
面对目前债市大环境,我们固收类资管产品的投资策略主要是低杠杆、短久期,顺势而为等待合适的投资机会。对于能承受较大风险的机构,我们会鼓励他们尝试配置多类资产,开展“固定收益+”的配置模式,这也是我们目前正在战略布局的“固定收益+FOF/MOM”投资模式。
《21世纪》:您提到了FOF/MOM,这项业务在近一年来备受关注,请问一创在FOF/MOM上有何布局计划?
梁学来:FOF/MOM在我们“固定收益+”资管模式中具有战略地位,产品方面我们现在定位“固定收益+”,即在固定收益类投资的基础上,通过FOF/MOM的模式进行大类资产配置。任何资产都有一定的周期性,多资产配置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并通过优选策略和管理人来实现绝对收益,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固定收益+FOF/MOM”模式。
发展FOF/MOM主要与我们三年前的资管战略定位有关,我们致力打造以固定收益为特色的资产管理,此前没有布局权益类、量化类团队,因此需借助外力,通过FOF/MOM模式,与市场当中的最优秀投资团队合作,固收类资产由我们的投研团队负责,权益类、衍生类资产交由外部优秀团队负责。
未来FOF/MOM业务若能发展迅速,甚至可以采用“孵化器”模式,与投资团队尝试更深入的方式来谋划更长久合作,我们目前在寻求一些可以进行战略性合作的机构。
“金融去杠杆”下的生存术
《21世纪》:大资管统一监管格局下,从严监管对行业发展会带来怎样影响,对于银行委外业务会有怎样的影响?
梁学来:目前监管态势对市场所有业务部门都会产生影响,但从监管的本质和本源来看,我认为这是好事,是在出清整个金融市场中的风险和泡沫,即去杠杆、去嵌套,我觉得这能回归资产管理的本源。在我看来,监管层不是不允许做杠杆,而是必须要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做杠杆,也不是不允许银行做委外,而是要银行做好管理人筛选和风险控制。
本轮严监管,对于主打主动管理的资管机构比较有利。通过这一轮监管洗礼后,银行才会真正认识到“选取专业机构”的重要性。
我认为监管实际上起到了鼓励“委外”的效果,即实行专业化分工,专业事情交由专业人士操作,但债券市场并非没有风险,对于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均不可小视。如果委外机构投研团队建设不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欠缺、风险控制意识淡薄,则银行理财资金做委外,容易出现风险问题。如果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对委外团队的甄选能力、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较弱,只看重对方价格,忽视风险,投资市场是多变的,收益率是无法保证的,这或许也是监管层担心的。
银行对于委外机构的考核,应该要看对方是否愿意投入人员、物力和财力来进行投资体系建设;要对其投资水平以跨周期的长度来判断;对于过高的投资收益承诺,要注重对其做归因分析。
我认为监管层关注到委外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能让市场当中的劣币驱逐良币。虽然出清的过程中会有阵痛,但我们对未来仍然乐观。
未来的固定收益领域市场格局中,我觉得20%的优秀委外机构会占有这个市场80%的份额,我们有信心跻身前列。我希望能出现这样的格局,这对我们专业能力而言是一种体现。
《21世纪》:面对从严的监管环境,一创资管团队今年打法如何。
梁学来:第一,我们要继续服务好存量客户,控制好产品风险,努力做好产品业绩;第二,事实上在过去三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客观而言在管理、体系建设上有需完善之处,我们正在优化完善,包括继续提升我们固定收益的投研能力,完善FOF/MOM投研体系。
目前的环境下,一定是比心态,不能自乱阵脚。我们仍然会紧盯市场做精细化管理,投资方面将稳扎稳打,在固定收益投资上,我们等待机会,同时注重“固定收益+”增强型的部分。
我们在服务好中小银行金融机构客户基础上,向大型金融机构输出我们大类资产配置和FOF/MOM管理的能力,向大型机构发行多策略产品,毕竟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大,也会更专业,我们要把管理能力输出给他们。
短期内资管行业大家会遇到阵痛,但这是往好的方向发展。我觉得从整个社会发展态势而言,我们仍然要通过专业化的、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来给客户解决问题,而不是关系型营销,这块非常重要。
银行与上市公司客户的体系化服务
《21世纪》:今年围绕中小银行客户,会有哪些综合金融服务提供。
梁学来:第一,我们会就继续为中小银行各类岗位人员做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比如理财产品的设计、债券交易和研究等;第二,我们会积极帮助银行,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来管理好资产和负债;第三,帮助他们服务好辖区内的高端客户,因为目前一些中小银行对辖区高端客户的服务专业度仍然不够,依然是传统型服务即理财与贷款,但比如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实际上我们可以有更多切入点去进行合作;第四,我们打算在一创资管上搭建平台来进行资源整合,因为各个区域的银行发展并不平衡,但资源有互补性,我希望给大家一个互相联动的机会;第五,我们也会帮助银行学会更加有效地分散区域经济的影响,基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安全分散银行的投资风险;第六,我们鼓励银行跟上市公司进行合作,券商与银行具有互补性,我们可以提供产品与服务,帮助银行对接上市公司。
无论对于银行还是企业机构,我们都要做好综合金融服务,这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方向。只有围绕客户提供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客户对券商产生的黏性才会越来越强。我们亦希望与银行开展更多深层次的合作,把我们合作的业务延伸到各个领域。
《21世纪》:如何利用好资管的平台向上市公司提供融资服务。
梁学来:第一创业证券资产管理有一个业务创新部,为上市公司提供融资服务。我们拥有大量的银行客户,他们也需要好的资产和产品,而这刚好可以对接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通过我们的专业,做出好的产品和模式,把双方需求互相匹配;在上市公司客户服务方面,我们将更密切地与他们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能给优秀的企业提供服务,特别是国家政策鼓励的行业,比如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通过为上市公司提供各类投融资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国家经济转型。
目前这块开拓效果很好,我们也会更加努力,利用好资管的平台,统筹各类客户的需求和资源,在为企业做融资时,整合公司资源,做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编辑:杨颖桦)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