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荣:妥善解决数字鸿沟,避免产生新的金融不公平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晓 北京报道
2017-06-03 17:17

科技驱动普惠金融发展,但同时带来监管、公平等方面的挑战。

如何协调推动技术、政策和制度在内的系统性普惠金融解决方案,在6月3-4日举办的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分享了他对这一议题的思考。

李东荣介绍,中国的大部分普惠金融指标都排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特别是账户普及率和储蓄普及率等指标,优于G20国家平均值。但同样面临着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均衡、商业不可持续等全球共性难题。以技术为主要驱动的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和技术支撑。

李东荣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带来风险治理的挑战。数字技术并未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和服务外部性特征,在网络空间,金融风险、技术风险更容易叠加和扩散,使风险传的更快,波及面更广。

李东荣尤其关注技术带来的数字鸿沟的挑战。他指出,农民、低收入人群往往缺乏足够的数字支持和技能,容易形成不同教育程度、年龄结构、地区居民之间的数字鸿沟,导致不同群体从金融服务中获益的能力有所分化。而且弱势群体对于物理网点的依赖度相对更高,一旦数字技术越来越多替代物理网点,也可能引发技术性的金融排斥。一些年纪大的用户,眼睛不太好使,新技术玩的也不够熟练,如何让年纪大的用户也能方便操作新工具值得考虑。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也对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提出要求,对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数据统计和监测评估体系、数字普惠金融的标准体系等提出更高要求。

数字普惠金融还对监管适应性提出挑战。李东荣指出,在监管体制方面,数字普惠金融跨界特征明显,需要完善综合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加强监管的协作和信息共享。监管资源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模式众多,创新速度快,给监管人员、监管工具提出更高要求。在监管能力方面,需要注重利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监管流程和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否则难得实现有效的在线监管、实时监测。他指出,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不能仅依靠技术单兵突进,或者把技术过度地神化、泛化,而应该研究推动包括政策、制度、技术等在内的一揽子系统性的普惠金融解决方案。

在政策支持体系上,坚持普惠金融服务主体公平准入。按照一致性原则管理,着力破解不合理政策约束和制度瓶颈。因地制宜发展移动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特色业务模式。

在风险治理体系上,建立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行为监管、审慎监管和市场准入体系,注重借鉴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等新理念,利用数字技术改进监管流程和能力,探索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试点、产品实验、压力测试等创新管理机制。

在技术创新体系上,运用大数据技术,完善客户画像、市场营销、风险定价等业务功能,开展精细化、精准化的普惠金融创新。运用云计算应用,更好地适应小微客户单笔小额海量交易的特点。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场景紧密结合,实现服务实时化、随身化和移动化。还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大众理财、精准扶贫等普惠金融领域的创新

在基础设施体系尚,加大公共部门、社会资本等多元化投入,进一步完善支付清算、信息通讯等基本设施体系,使普惠金融服务能够更加安全、可信、低成本地扩展到更广泛的区域和群体。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统计和监测评估体系的建设,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等。

李东荣指出,要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消费者保护体系。妥善解决数字鸿沟问题,避免产生新的金融不公平。通过数字可视化的信息披露、产品登记、风险提示等,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透明度。运用数字技术建立远程客服、在线投诉、生意处理等机制,丰富消费者保护手段,广泛利用传统媒体、数字媒体等渠道,实现普惠金融知识普及精准教育,提高消费者的数字金融能力和素养。

(编辑:马春园)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