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把脉“大资管”,如何打破刚性兑付、减少监管套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晓 北京报道
2017-06-04 18:32

陆磊、王忠民、李克平、张旭阳等重磅嘉宾共论监管套利和刚性兑付问题。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在2016年末已超过60万亿元,跨越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资管等行业。市场欢呼“大资管时代”到来。

但这种”大“的基础却并不牢固。在6月3-4日举行的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中投公司原总经理李克平看来,中国资管市场还处在大而不专、多而不精,其快速发展是快而不稳的粗放式发展,隐含许多风险和不可持续因素。行业参与机构利用出身资源去扩张市场,出现不少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资管行业发展中的监管套利和刚性兑付问题,引起上述论坛上多位重磅嘉宾的共同关注。

加大处罚刚兑力度

“我国资管行业发展面临一个长期不能解决的完整,就是刚性兑付,或是由刚性兑付事件引发的比较普遍的刚性兑付预期,是资管行业发展的大敌。”李克平说。

百度副总裁张旭阳也表示,由于刚性资产的存在,真正的资管行业规模比例很小。

刚性兑付的破坏力有多大?李克平表示,刚兑破坏了风险定价,影响市场配置效率。因为刚兑,投资者不在乎机构的投资能力,不管产品本身的结构、风险、透明度,只在乎多长时间能给什么样明确的回报。这种市场环境对大资管有极大的杀伤力。“尽管这是老话题,但必须痛下决心,否则不会建成一个有质量、满足需求的、并且在全球市场中拥有自己地位的资管行业。”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陆磊也表示,要回归资管业务本质,打破刚性兑付。资管的业务本质上是经营机构的表外业务,收益和风险均由投资者享有和承担,应该明确要求经营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并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强化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投资理念,推动预期收益型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使资产价格的公允变化,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风险,让投资者在明晰风险的基础上自担风险。改变投资收益超额留存的做法,金融机构应该只收管理费,管理费之外的投资收益应该全部交给投资者,让投资者在尽享收益的基础上自担风险。

陆磊建议,要严格惩戒措施,加大对保本、保收益、刚性兑付等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鼓励投资者投诉举报,并发挥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统一规制挤压监管套利空间

在不同资管市场内,套利行为广泛存在。

陆磊表示,“各监管部门在促进本行业发展理念下,对资管业务按照所在行业制定不同的监管规则,各类资管业务的投资范围、门槛、杠杆水平等监管规制都不相同,规则的不一致一定会导致水往低处流,哪儿管理最松,哪儿最容易进入,机构就从事哪种业务。

李克平表示,在分业监管体制下,牌照管理的放松使得资管行业某些机构交叉和混业经营,这既促进了资管业的迅速扩张,也出现许多监管空白和空地,使得监管套利成为近年的重要主题。

李克平表示,监管部门应对市场中普遍的监管套利负主要责任。因为要么监管允许,要么是许多不合规行为没有明确禁止或执行监管规则,也可能是监管对于其发展没有把握,还处于模糊地带。“监管套利成为过去这些年大资管行业很重要的驱动力,这点是非常非常奇怪的。”当前监管部门已经采取严厉的专项整治整治,但这仅解决当前问题和防止风险进一步累积,从长期发展应给予更明确的指引和监管规则。

陆磊表示,要坚持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相结合,分类统一制定标准规制。不管哪类机构什么形式,只要是资管业务,都必须接受统一的资管规制的管辖。实施穿透式监管,对资管业务的监管实施全覆盖,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确定适用规则,实施涵盖资金来源、中间环节、最终投向的全流程监管。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表示,继续沿用准入、量化、审批、规定价格区间式的逻辑监管的时候,就会损失市场的多样创新。而只采用信用基准进行监管,无论市场参与者和业务类型,只要信息准确、责任对称、收益和风险匹配,就可以在市场中做想做的业务。前提是必须承担责任。从传统银行到互联网机构已有一年时间的张旭阳,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为金融在内的行业提升效能,降低成本。技术只是提高了效能,不改变金融本质。但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人工智能等上述科技可以为监管的实时、同步、穿透、可溯和自控提供支持。

(编辑:韩瑞芸)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