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继续推进金融去杠杆,抑制脱实向虚之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6-06 07:00

导读:之所以市场上出现了质疑金融去杠杆的声音,主要是部分金融从业者利益受损。他们的不满恰恰说明——去杠杆的工作已经开始起作用。

自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金融“去杠杆”开始全面推进。今年以来,“一行三会”都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这也引来一些争议,有人担心伤害到实体经济。

近日就有专家质疑,金融行业很难“去”杠杆,只能“降”杠杆或“优化”杠杆。金融本质上就是杠杆,金融风险是消除不了的,更不可能消除在萌芽状态。因为风险与金融与生俱来,金融的背后就是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金融。因此,这位专家认为,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是底线和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说把所有的金融风险都控制住。他认为,过度理解风险控制才会得出金融“去”杠杆的荒谬建议。

显然,这种理解是狭义的,因为“去杠杆”不是不要杠杆,而是将过高的杠杆率降低到一个合理水平。就像“去产能”不等于不要产能,只是清理部分过剩产能一样。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吴晓灵近日表示,“去杠杆”是一个动词,不是完全去掉杠杆,去杠杆不是去到零。

金融去杠杆的一个背景是,2016年年末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8.4%,比重超过美国、日本等多数发达国家。2016年全年金融业的利润与全国国企的利润相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资金聚集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而不愿投向实体经济,出现了“钱炒钱”的投机现象。

金融去杠杆就是要抑制这种脱实向虚的趋势,尤其是金融业自身不断膨胀的风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通过增加杠杆进入一个不太透明的结构化的市场,这会积累风险。历史上所有的金融危机,都是从流动性过剩开始,接着出现投机热,最终形成泡沫,尔后发生崩溃。从中国金融市场看,已经存在这样的苗头。

就整体杠杆率而言,中国的水平并不算高,而且是可控的。但又存在结构性的问题,比如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全球最高,政府部门杠杆率较低。由于存在大量过剩产能与僵尸企业,中国企业的杠杆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就是这些低效和无效的企业仍然能够获得融资支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国企的融资成本比较低。金融去杠杆必然会抬升市场利率上行,对市场中低效的部门带来很大压力,有助于企业去杠杆。目前看,金融去杠杆还没有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之所以市场上出现了质疑金融去杠杆的声音,主要是部分金融从业者利益受损。金融市场的膨胀,不是因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带动的,而是金融本身体系内加杠杆套利投机的结果。不管是在债市还是股市,因为过剩流动性的存在(所谓资产荒),一些投机者(包含各种金融机构)不断增加杠杆。一旦政策发生逆转,债市、股市就会发生波动,这些加足杠杆的投机者首当其冲遭受冲击。比如那些长期以来投资中小盘概念股的机构,遭受了巨大损失,他们将自己的痛苦通过舆论发泄出来,而从不反思并为自己的投机承担责任。

这也是改革不易推进的原因,一些既得利益者总是在意自己的利益,并且通过毫无逻辑的言论抹黑改革,制造各种危言耸听的传闻和观点。改革绝不能向既得利益者的杂音低头,金融去杠杆的工作必须继续推进。他们的不满恰恰说明——去杠杆的工作已经开始起作用。

当为了发展经济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大量流动性聚集在金融体系内部,就会鼓励更多的杠杆与套利。这是因为实体经济存在产能过剩与转型升级的压力,无法吸收这些流动性。因此,避免金融杠杆不断增加的方法,一是控制好货币供给,数量与价格工具都要重视,防止过多的廉价流动性制造泡沫;二是尽快推动结构性改革,从存量和增量领域创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

因此,中国应该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健康的、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并且遵守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