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未来增长应是共享式的绿色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6-10 07:00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7年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下降0.1%,同比上涨1.5%;PPI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5.5%。

5月CPI涨幅继续温和上行至四个月高点1.5%,较上月加快了0.3个百分点。从构成看,以鸡蛋、猪肉及新鲜蔬菜为代表的食品价格继续下滑,但跌幅有所收窄。食品价格走弱的主要原因在于鸡蛋和肉类价格的大幅下降,其中尤其是猪肉价格,下降幅度达12.8%,影响CPI下降约0.38个百分点。而七大类非食品价格同比均出现一定幅度上涨,对CPI同比形成支撑。

5月份PPI同比上涨5.5%,较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这是该数据连续三个月回落。从环比来看,5月PPI下降0.3%,PPI环比已经连续两个月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上涨37.2%,涨幅比上月回落3.2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27.0%,回落16.0个百分点;石油加工业价格上涨22.0%,回落5.5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7.7%,回落4.6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3.6%,回落2.2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7.7%,回落1.5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整体通胀压力正在减轻。不管是因去产能与补库存而导致的PPI暴走,还是猪肉、鸡蛋等价格的大跌,最终都将受到来自市场供求力量的影响,目前没有脱轨的可能。当然,中国也不存在或可能出现“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目前看经济运行依然平稳。

一直以来,人们担心中国过剩的大量流动性最终会推高中国的物价水平,甚至可能出现“滞涨”。尤其是去年以来,因为“去产能”、“去库存”等结构性改革以及基建投资增加等原因,PPI涨幅开始由负转正,大幅升高,再加上楼市过热,以及美国也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复苏,市场出现“再通胀”的担忧。

但是,最近几个月PPI涨幅连续回落表明,此次物价上涨并非是市场内生需求造成的供需失衡,而是短期政策行为带来的脉冲式的爆发。现在随着去产能、补库存等行动接近尾声,尤其是最近几个月大力推进房地产调控以及金融去杠杆后,所谓的“再通胀”被证明是昙花一现的担忧。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全部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中国拥有庞大的生产能力,还存在产能过剩现象,这决定了中国很难因为供需失衡而导致通胀。

中国的问题在于,在以GDP为中心的时代,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以及房地产作为唯一保值增值的投资品,在释放过多信用后造成很多城市房价远超当地人均收入水平。而房价(包括租金)的上涨又带动处于劳动力均衡拐点的人工成本大幅上涨,与人力有关的服务业价格持续性地增长。也就是说,与收入增长相比,房价以及服务业价格上涨让人民币购买力缩水。这是人们感受到的真实“通胀”。

因此,当前的金融去杠杆以及楼市调控政策,就是抑制这种资产泡沫的扩张,防止继续抬高实体经济成本,并造成居民收入购买力与购买意愿的降低。与此同时,去杠杆会逐渐抬高融资成本,有助于推进去产能以及僵尸企业的出清,同时又可以增加居民储蓄收益,提高人民币购买力。

在以GDP高增长为目标的时代,GDP的增长与居民真实收入、财富的增长并不总是相关,甚至通过污染、购买力缩水等让居民过多承受增长的代价。未来,中国的增长应该是共享式的,应该是协调发展、绿色增长,中国提出的收入翻番计划并非一定是数量上的,而是居民购买力的真实提升。当前CPI、PPI的稳定有利于去杠杆以及抑制资产泡沫工作的推进,也有利于落实新的发展理念。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