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可能在9月宣布缩表,10月开始实施。前提是,通胀在预期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通胀不能继续下滑,如果通胀继续显著下滑,应该就不会缩表。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议息决议受到了广泛关注,除加息25个基点外,美联储不但释放了具体的缩表议程,还再次强调保持加息路径。然而,在目前美国通胀连续低迷的背景下,今年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仍有很多不明晰之处。就此,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了国际大型保险公司AIG首席经济学家莫恒勇(Henry Mo)。
莫恒勇认为,美联储主席耶伦本次的表态相对比较适中,尽管宣布了缩表细节,但其规模较小,短期对市场影响不会太大。他表示,目前来看,美联储倾向于9月开始宣布缩表,12月加息,短期来看对中国影响不大,但长期仍然会吸引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值得关注。
意外宣布缩表方案但规模小于预期
《21世纪》:整体来看,耶伦此次表态是鸽派还是鹰派?尤其是在几个小时前,新公布的通胀和消费数据都很差的情况下。
莫恒勇:总体来讲,此次美联储议息决议基本在市场预计的框架之内。市场99%认为会加息25个基点,同时,市场最为关注的未来加息走势,耶伦采用了比较温和的说法,表示会继续加息但也会密切观察通胀。唯一有些意外的是推出缩表的具体方案,但从效果上来看,首先缩表额度为100亿美元,这个数字比此前市场保守预计的还要小,因此也很难说公布这个就是鹰派。
总体来讲,美联储按预期加息,重申将继续加息路径,再抛出一个具体的缩表方案,但也没有明确从什么时候开始缩表,因此可以说美联储仍然是比较温和地在跟市场沟通。
《21世纪》:那么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或许是,下一次加息以及缩表究竟什么时候启动。在讨论这个结论之前,能否先分别解释一下:首先,耶伦对通胀疲软的解释是在说什么?美联储目前对通胀到底怎么看?
莫恒勇:和上次一样,耶伦称通胀疲软的原因仍然是短期因素。比较有趣的是,耶伦专门举了两个例子,称最近通胀数据走低,明显受到某些领域价格的一次性降低推动,比如手机无线服务收费和处方药价格下跌。
耶伦反复强调了一个预期,即在就业恢复的情况下,通胀理应有所增长,这也就是强调为什么通胀有上涨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她明确指出,未来会继续关注通胀。我们可以推断,如果未来通胀进一步下滑,那很可能美联储不会加息。
9月缩表可能性大增
《21世纪》:对缩表计划怎么看?耶伦说,若经济进展符合预期,可能会“相对较早”(relatively soon)实施缩表计划,这个早预计是什么时候?
莫恒勇:有一点需要澄清,就是缩表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辅助工具,第一个也是最有效的政策选择仍然是利息调整。这个耶伦也多次提到,希望缩表是默默进行,而多次的沟通也是希望不要受到太大的影响。
从具体公布的缩表计划来看,我们认为其开始的幅度比市场预期还是低很多,也正是因为这个幅度降低,对市场的冲击预计不会很大,因此,九月份缩表的可能性大大的增加了。
《21世纪》:综合上述情况,在美国目前的增长和通胀情况下,预计什么时候加息,什么时候缩表?
莫恒勇:我们认为,因为缩表是一个相对辅助的工具,开始规模不大,同时耶伦也明确表示将“很快实施”,因此很可能缩表进程从9月就开始。很有可能在九月宣布缩表,10月开始实施。前提是,通胀在预期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通胀不能继续下滑,如果通胀继续显著下滑,应该就不会缩表。
从加息来看,我们认为12月是一个可能的节点,因为目前点阵图显示今年还将加息一次。但如果通胀还没有明确回升,美联储很有可能将12月的加息挪到明年。原因在于如果一旦9月开启缩表,那么实际上已经在开始紧缩,如果通胀继续下行,美联储将更不具备12月加息的可能。
从目前市场预期来看,各大机构乃至市场都认为九月加息可能比较小,不到25%,而12月加息可能为36%。
《21世纪》:有没有可能同时启动加息和缩表?
莫恒勇:目前来看,若同时启动加息和缩表,需要两个条件:首先,美国经济增长非常强劲;因为第一季度目前数据不够好,12月如果要加息,经济增速在下半年应该实现完全逆转。其次,通货膨胀在下半年应该止跌回升。
由此,目前来看,9月同时加息和缩表的可能性比较小,12月需要等待数据。
长期将吸引资金回流美国
《21世纪》:对于美联储这次决议,市场反应如何?
莫恒勇:目前来看,股市、汇市都没有太大的变动,债券市场有所变动,但需要注意一点,债券收益率是在早上通胀数据出来时就开始下跌,而到议息会议的时候已经降得差不多了。总体来说,市场对美联储此次议息反应各异,没有大的方向性震荡。
《21世纪》:但美联储加息以及缩表,对全球资金流向将会有什么影响呢?
莫恒勇:全球资金流向跟国际金融形势相关。本周四及周五,瑞士央行、英国央行及日本央行也将公布利率决议。而上周欧洲央行决议显示依然持续放水。由此资金不见得会大规模离开美国,毕竟美国实实在在的加息了,同时缩表会使得美国固定资产回报率升高。
目前来看,美国的经济基本面好,而与德国国债0.22%、日本国债0.05%的收益率相比,资金涌向美国国债并不奇怪。从长期来看,缩表和加息会导致资金流向美国。
《21世纪》:最近很多人讲,因为中国金融调控等原因,美联储加息不会影响中国。在你看来,目前中美货币政策关系是怎样的?
莫恒勇:美国利率因各种原因被降低,而正好中国在去杠杆,债券利率上升,利差拉高,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减少。从这个角度讲,美国金融市场的变化在短期内对中国影响不大。从此次美联储加息来看,美元指数变动不大,因此暂时人民币汇率的压力不大。
但长远来讲,如果美国经济像美联储预期那样短暂回落后重新上扬,通过加息、缩表等使货币政策正常化,那么一定会有资金流向美国的压力。(编辑:辛灵,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系:xinlingfly2007@163.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