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认为,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需要调整是基于金融结构和金融风险的变化,而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调整而调整,为扩大哪个监管部门的权利进行调整。他认为,过去金融监管主要侧重于对资本的监管,但是未来在表外业务部分更多是透明度监管。

“当一个金融体系在迅速提升的时候,对资本充足的监管在下降,对透明度的监管大幅度提高。目前金融风险由原来资本不足的风险,正在过渡到透明度不足和资本不足的双重风险时代,这对我们的监管是巨大的考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6月17日在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
吴晓求认为,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需要调整是基于金融结构和金融风险的变化,而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调整而调整,为扩大哪个监管部门的权利进行调整。他认为,过去金融监管主要侧重于对资本的监管,但是未来在表外业务部分更多是透明度监管。
据中国人民大学官网介绍,吴晓求在宏观经济、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等领域有深入、独到研究。他在国内较早地提出并深入论证了中国应构建“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的理论主张,是我国资本市场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设计者和政策制订的重要参与者。在提出“金融中心漂移理论”的基础上,吴晓求于2001年系统提出了要把上海建设成全球新的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今年6月初,吴晓求《金融监管要有理论逻辑》一文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文中谈到金融监管时,他表示(需要)站在金融与科技结合的角度,站在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去观察今天金融的一系列问题,才能看得清楚。从过去的角度、用过去的标准去看待不断变化的金融,我们会做错很多事,监管就会成为阻碍金融发展和金融技术进步的力量,就会让本来的潜在风险变成现实中的剧烈的人为风险。
在6月17日的论坛上,吴晓求再次表示,我们还要理解中国金融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因为这对于未来的监管非常重要。
他认为中国的金融未来主要呈现两方面的变化:一是资产证券化是大趋势。“这是中国金融结构变革的力量,这也是财富管理的基石。没有资产证券化,没有资本市场的大发展,你要推动财富管理,是不可能的。”吴晓求说。但他认为,目前中国证券化金融资产的占比并不太高,所以要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
二是科技的力量改变了中国的金融,科技化使得整个业态发生重大变化,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业务。“金融最理想的模式就是所有的企业、单个个体都能获得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从这个意义来说,互联网金融出现某种端倪——为普惠性金融提供借鉴。”吴晓求说。
吴晓求总结称,基于这两个变化,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开始发生变化。“证券化金融资产比重在提升,证券化金融资产最重要的风险来自于透明度。未来在表外业务部分更多是透明度监管。”
据悉,本次青岛·中国财富论坛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财经》、《财经》智库承办。
(编辑:谭翊飞)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