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减法” 降成本、去杠杆之大咖优思及对策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俊丹 上海报道
2017-06-21 07:00

从实体到金融,去杠杆一直是贯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目前阶段,银行等金融机构一方面需要配合企业去杠杆,一方面强监管下自身也进入去杠杆的严峻时期。在6月20日的2017陆家嘴论坛上,这些问题成了金融大咖们聚焦的议题之一。

金融和实体同时去杠杆

上周央行公布数据中5月M2余额160.14万亿元,同比增长9.6%,比4月末低0.9个百分点,这一货币扩张速度为1996年以来最低水平。

央行将其解读为金融体系降低内部杠杆的反应,表现在与同业、资管、表外以及影子银行活动高度关联的商业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等科目扩张放缓,由此派生的存款及M2增速也相应下降。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的常态。

“去杠杆要正确处理好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农业银行副行长张克秋认为,“企业杠杆率过高反过来也会加大金融风险,去杠杆关键是按照结构调整的要求,分类施策,对于僵尸企业坚决压缩退出。对于发展前景好、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要降低杠杆率水平帮助他们脱困发展,转型升级,对于薄弱领域环节要坚定不移地加大补短板的力度,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不能一概而论。”

在社会融资的债务杠杆率较高的情况下,对于实体经济去杠杆的下一步做法,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认为:“除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之外,还要引导多种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在增量方面有效地降低社会债务杠杆。同时对存量的债务杠杆,也要去研究一些相关的金融改革措施,比如说是否可以考虑把基于降低债务杠杆作为目的的债转股纳入评估范围。”

相比银行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于实体企业融资来说可能有降低成本的作用。银行间市场清算所副总经理李瑞勇表示,融资成本角度据初步统计, 2A以上的企业1-5年之间债券发行的成本比银行基准贷款利率低约100个BP左右。

降成本之行长优思

对于企业融资成本等问题,矛盾最突出的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贵是因为融资难,而难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不容易把控。

工商银行副行长李云泽认为,政府有必要搭建公共金融信息平台,减少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同时给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征信措施和风险抵补的一些工具和手段,商业银行要扩充信息来源渠道,线下和线上、静态和动态、金融和非金融的数据同时利用。把数据进行整合,更好地进行中小企业画像,更好地进行精准授信。

近年来,国有银行也逐渐重视中小企业金融。以工商银行为例,其最近几年工行中小企业贷款增长都超过10%,截至2016年底融资余额超过2万亿元。

有加有减,面对供给侧改革,除了去杠杆、去产能等调整,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对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做“加法”。

每个具体的金融形态都有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类型机构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

国开行副行长王用生透露,接下来国开行将有五个动作,第一发挥棚改的主渠道作用,2018-2020年计划进行15000套的棚户区改造,投入资金约一万两千亿。第二是针对缩小地区差别的补短板的工程,2017年发放不会少于四千亿。第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近期与国家发改委签订合作协议,在未来三到五年支持该产业不低于一万五千亿贷款。第四未来三年在国际合作方面发放至少2500亿人民币贷款。第五支持新兴城镇化,包括轨道交通、地下管廊等方面每年不少于三百亿。

中国银行副行长张青松认为,家下来盘活低效金融资源,提升供给效能。具体来讲两点:一是促进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的发展。二是对暂时性困难的先进产能龙头企业及技改项目,探索债转股等模式,降低受困企业的成本。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