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数体系反映的情况看,目前中国购物中心发展的主要特征可谓喜忧参半,趋势向好。
6月22日,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发布了2016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这是商务部首次发布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旨在积极适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引导零售企业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是指衡量国内主要城市购物中心发展的宏观状况、购物中心租赁活跃度、运营表现、成本支出和未来预期五大方面的综合指数。
记者获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世邦魏理仕(CBRE),对中国购物中心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开展统计研究。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负责人介绍,购物中心发展指数的参与企业包括万达集团、苏宁置业、印力集团、大悦城地产、华润置地等20家企业开发运营的100座购物中心,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58个城市。
具体来看,2016年中国购物中心发展综合指数为67.2,高出荣枯线17.2,行业整体处于健康向上的发展通道,且对未来趋势持有较强的信心。其中,现状指数为64.2,高于荣枯线14.2,显示出购物中心业主对现阶段的零售市场和物业运营情况持有较强的信心。预期指数71.7,高于荣枯线21.7,高出现状指数7.5,表明业主对未来短期市场的发展趋势持更为乐观、向好的态度。
从各区域发展情况看,各地区指数分布均处于荣枯线以上。其中华北地区表现最佳,华东地区紧随其后,东北地区发展相对迟缓。
从不同级别城市的发展情况和趋势看,一线城市领先,三线好于二线。一线城市市场大幅领跑全国,且领先优势不断放大。二线城市受压于大体量的新增项目入市导致竞争加剧。缺乏高品质物业使得三线城市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从不同类型购物中心发展情况看,奥特莱斯型、社区型购物中心表现良好,都市型购物中心差强人意,但是不同类型的购物中心均呈现出进一步向好的态势。
从分项指标来看,反映业主对于整体零售业现状信心的宏观市场指标录得65.1,高于荣枯线15.1,表明大部分业主在主观心态上仍对零售和消费市场保有信心。租赁活跃度指标79.0,高于荣枯线29.0,说明租赁市场的活跃度较好,国际、国内品牌仍有较高的市场进驻和门店扩张的意愿。运营表现指标最高分值的89.9,显著高于荣枯线和其他分项指标。有近九成的购物中心项目在2016年实现了销售额和租金层面的增长。但成本控制指标分值录得36.7,低于荣枯线13.3,显示2016年购物中心成本压力依然较大。
从发展预期看,总体发展趋势向好,华中预期下滑,奥特莱斯型购物中心将进一步发展。
(编辑:贾红辉)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