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跨季之后货币政策仍会维持不松不紧的格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6-29 07:00

近年来,6月流动性一般都是易紧难松,例如,四年前的年中曾经发生流动性异常紧张的情况。从那以后,交易员每到年中就如临大敌。现在6月即将结束,银行业再次面临半年末考验,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监管部门大力推动去杠杆、防风险的工作曾一度让预期更加严峻,但是,整体而言,6月并未出现流动性紧张,市场资金面比较宽松,近日货币市场利率还持续走低,就连央行连续实施净回笼也没有影响市场对流动性的乐观预期。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首先是与央行的政策调控、预期引导以及市场沟通有关。6月以来,央行积极开展预调操作和预期管理,提供资金支持,稳定了市场预期。本月中上旬,央行通过MLF、逆回购等工具向主要商业银行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满足了机构对跨税收征收期、跨监管考核期的流动性需求,并通过加强与市场积极沟通,避免过度恐慌。

其次,因为年初监管部门就开始去杠杆、挤泡沫工作,再加上6月末考核的确定性,这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机构提前做好流动性准备,而市场准备得充分,资金面实际表现反而可能不会如预期的那样紧张,也就是说紧张被提前释放和吸收了。

其三,上半年的去杠杆工作卓有成效,这也降低了市场融资需求,甚至,有些机构在抛售了同业资产或同业资产到期后不续作,但负债尚未到期,就可以用来短期拆借和回购交易。银行为应对同业负债到期压力,也都提高了备付金水平,拥有多余的短期头寸。等等。预期的作用对各种市场主体最终会发生作用。

当然,我们认为,上半年的去杠杆工作成效显著,5月末M2同比增长9.6%,首次跌破10%,创下历史新低,这说明金融体系内部套利活动已经得到约束并开始降低杠杆,与同业、资管、表外以及影子银行活动高度关联的商业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等科目扩张放缓。但是,金融去杠杆的本质依然是促进企业去杠杆,从而降低整个中国经济的杠杆水平,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

金融体系的套利投机活动得到抑制后,经济去杠杆的任务则刚刚开始,这个阶段需要掌握去杠杆的节奏,不能在去金融体系内部杠杆的同时,又继续通过过紧的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尤其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制造出防风险的风险。再加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一个稳健的货币环境。这些宏观因素决定了金融去杠杆需要行稳致远。

短期看,年中考核带来的压力也是去杠杆的金融政策不得不考虑的风险,目前看,央行有效地化解了市场担忧。从中期来看,货币政策继续收紧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近期经济增长缓中趋降,通胀预期平稳,基本面不支持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再加上M2增速创下历史新低、金融机构资产扩张放缓等,金融去杠杆已初见成效。

但是,去杠杆已经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一个长远的工程。货币政策不收紧并不代表可以放松。近期流动性不紧一定程度上是央行“削峰填谷”的调控思路造成的,跨季之后,货币政策不会变得更松,而更可能是维持一个“不紧不松”的格局。不紧是为了为实体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稳定的合理的流动性,以免去杠杆政策误伤实体经济并阻碍改革,而不松则是继续保持一种抑制杠杆乃至去杠杆的货币环境,避免杠杆反弹以及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迟迟无法出清。要知道,去杠杆将会是未来长期的任务,如果放松货币政策,会带来预期的改变并鼓励市场加杠杆,导致去杠杆的工作出现反复,影响供给侧改革的严肃性与紧迫性。

就像央行发言人所说,坚持积极稳妥去杠杆的总方针不动摇,同时,注意加强监管协调,把握好政策的力度、节奏,稳定市场预期,使结构调整总体平稳有序。有人认为这是走钢丝的政策,其实不然,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能否保持这种政策的一贯性。我们以前很多改革过于缓慢的原因在于,政策调整具有不稳定性,反反复复之间让市场对政策丧失信任。如果我们长期保持不紧不松的货币政策基调,把握好货币闸门,市场会逐渐信任货币政策并进行自我调整。因此,要坚持稳妥去杠杆的政策不动摇,在一个稳健中性的货币环境中,不需要走钢丝,时间就会帮助我们实现目标。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