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IP变现、退出票补 微影转型“行业通用接口”

21世纪经济报道 吴燕雨 ,颜琨 北京报道
2017-06-30 07:00

随着《断片之险途夺宝》宣布定档12月29日,微影时代从票务进军上游的首部作品交出了答卷。在去年宣布进入上游、打造泛娱乐后,一年之后,这家公司的战略又一次宣布升级。

微影时代CEO林宁发布了这次升级的方向,即以IP为核心的“三多”泛娱乐战略:IP的多文本开发、多场景宣发、多商业模式变现矩阵。

去年9月,微影时代将电影投资、制作、IP开发,及发行业务等对应分拆为娱跃影业、娱跃发行,涉足电影的全产业链。并将旗下在线电影票务平台“微票儿”升级为泛娱乐票务平台“娱票儿”

为了实现这一升级,微影时代分别与爱奇艺成立“I-影行动”;与豆瓣展开电影宣发层面合作;与《看电影》开启共享模式,搭建多宣发渠道;与H Collective合作,联手打造《极限特工》;与南京艺术学院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计划。

成立三年,从2014年7月A轮融资数百万美元,到去年C+轮30亿元人民币,微影时代在两年时间里已经进行了4轮融资。其拓展产业链的速度也一直处在高速状态。但快速发展之时,微影也在一些领域交了学费。

自年初出任微影时代总裁,IT男顾思斌此前曾在优酷土豆担任首席产品官,6月27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他表示自己目前重点在于团队面向零售端的能力、上下游的梳理。微影目前的重心在IP产业链上的多环节变现,核心优势在于背靠微信的社交属性和用户。

“本质来讲就是一个微利行业,就几个点的利润,我们怎么样把它做得更好。”

退出保底

“随着这一年的学习,我们用更加谨慎的方式去看待这些竞争的手段。单纯意义上的风险转嫁型的保底,我们会慢慢退出的。”顾思斌告诉记者。他同时表示,外界盛传的微影参与保底《变形金刚5》并不属实,微影是参与了部分投资。

实际上,微影在过去一年确实为保底发行上积累了教训。如《致青春2》、《盗墓笔记》、《陆垚知马俐》在内,都有微影时代参与保底的身影,但最终的票房成绩不如预期。微影CEO林宁在去年接受采访时表示,保底发行是很正常的,是资产优化配置的过程。

这一策略在顾思斌到来后出现了调整,在他看来,保底发行的本质是协同片方与发行平台之间利益的一种联络形式,从根本上是一种风险转嫁。

“如采销和代销,是0和1的边界,但产业缺乏一些中间派的东西。我们希望在代销基础上,实现更大意义的协同,而非单纯的把风险放在自己手上。”有多年互联网从业经验,顾思斌善于用电商逻辑解释微影的商业模式和战略。

不过,这并非微影一家的思路,在经历了过去一年保底发行的惨败,退出保底似乎成为了行业共识。本质上,哪些项目适合保底,保底价格如何制定等,都还是行业未解的难题。

增加IP变现

票务投入、保底发行、内容制作,微影在过去几年做的事可谓都高投入业务,部分股东甚至宣布对外抛售股权。如何增加变现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基于此的战略升级聚焦在IP多文本开发、多场景宣发、多商业模式变现上。在多文本开发的IP之外,利用微影的生态链布局、实现多场景宣发,并退出单一的票房竞争,聚焦产业链其他的增值服务。

此次与爱奇艺的合作,旨在利用双方的平台优势、用户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未来,爱奇艺和微影将会在共同孵化IP、研发项目、制作影片,并在宣传、联合发行上展开紧密合作。未来还可能会推出联名的会员卡,独家观影活动,粉丝见面会等等。

而与豆瓣的联合则为其电影宣发提供了优质资源。据悉,微影将独家代理豆瓣的电影片方广告,为片方和用户打造互动形式,以此探索新的商业变现模式。

合作后,是否会影响豆瓣打分的独立性?对此,微影时代高级副总裁杨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豆瓣合作会尊重对方的一切,不会出现改分的情况。

在人才战略上,微影联合观时影业,与南京艺术学院展开合作,并成立影视实践基地。人才培养方向则聚焦在编剧人才。

观时影业CEO陈缘对记者表示,“编剧人才目前需求量较大,是打造优质的原创IP最需要的。”三方意在借合作搭建一个金字塔结构。学校是底端,培养优秀人才;观时影业地处南京作为金字塔的中部,建设影视实践基地,为微影输送内容;塔尖微影时代则负责消化这些内容,起到资源通道的作用。

这些合作为微影的三多战略提供支持。在顾思斌看来,微影的最佳定位是做产业中间通用的接口插板,当行业快速运转的时候,基于某些规律去重新分配。

这与阿里在上影节期间提出新基础设施战略方向一致。对此,顾思斌告诉记者,各家的基因不同,微影的基因在于社交的强用户属性。“淘金子的时候,卖食品的和卖牛仔裤都可以获得它的价值。”(编辑:张伟贤,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zhangwx@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