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警告:拯救威尼斯

21世纪经济报道 罗婧
2017-07-05 07:00

罗婧/文

中国与意大利同属世界遗产大国。截至2016年,经UNESCO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大利世界遗产共有51项,中国50项,分居一、二位。如何平衡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两国具有相似的机遇与挑战。

2017年6月,意大利著名旅游目的地威尼斯为保护城市文化遗产,降低失控的旅游业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当局表示将禁止中心城内新建或翻新酒店。此番的“逐客令”,是继征收城市税(city tax)等手段后对该市旅游业新的调控。

威尼斯当局之所以频频打击当地旅游业,皆因游客人满为患,作为世界遗产地的威尼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警告。

2016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在考察威尼斯后,在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了对威尼斯调查报告并对该世界遗产现状进行警告,报告指出威尼斯及其潟湖正遭受巨型游轮、旅游业的压力,建筑物缺少维护、原住民被驱逐、传统工艺损失等威胁,并建议基于“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项目”的范例,采取紧急措施,管理旅游业。

报告中所述“旅游业的高压正威胁着突出普遍价值(OUV)”,这一现象同样是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所面临的问题。

博洛尼亚的经验

“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项目负责人Peter Debrine曾在2015年5月的“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系列论坛指出,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需要恰当的旅游管理,遗产地的保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相当复杂的,虽不是制造火箭那样的科学,但是却远比制造火箭来得更为复杂。

博洛尼亚的旅游开发或许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这个意大利北部的城市或许不像罗马、佛罗伦萨、米兰等城市为中国人所耳熟能详,然而这里诞生了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建于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被称为欧洲“大学之母”。

正如博洛尼亚大学教授、中国学院协会主席Roberto Grandi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所提到的,文化、汽车工业、美食,成为博洛尼亚吸引游客的三张王牌。博洛尼亚名气虽不及意大利其他热门旅游城市,但在博洛尼亚能体会到意大利本地人生活的节奏,不会被简单地被贴上游客的标签。

博洛尼亚将所面临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和遗产地保护问题,不单视作如何平衡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问题,而是如何整体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的问题。发展博洛尼亚的旅游,不盲目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更多地关注博洛尼亚可提供的特色服务。

博洛尼亚不把旅游发展作为单纯的推广,而是将旅游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 将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计划统一起来,纳入到整体城市发展战略中去。

城市历史景观方法

威尼斯市长Luigi Brugnaro在面对UNESCO专家组调查时说:“拯救威尼斯即拯救威尼斯人”。

由于旅游的过度开发,原住民因不忍噪音和拥挤的城市,逐渐离开家园。据上述报告指出,1951年威尼斯居民174,808人,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82,703人,到2014年只有56,311人。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1000左右的居民主动或者被迫离开该城。

威尼斯在申请世界遗产时宣称,“这个城市几个世纪以来都保持着相同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但这些景象正在消亡,威尼斯调查报告要求该遗产地据《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稳定和增加居民的数量。

城市文化是欧洲文化的代表,18至20世纪遗产保护的中心一直都在欧洲,直至《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颁布,是UNESCO第一次为发展中国家撰写,针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日益破坏的城市景观现状发起的保护运动。

城市历史景观是一种全新城市保护途径,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观察、理解城市及其城市组成的方式,它把城市看作是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过程在空间上、时间上和经验上的建构产物,它关注城市的建筑与空间,也重视人们为城市带来的礼制与价值。

该项目原负责人Ron Van Oers(吴瑞梵)博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市历史景观所倡导的城市保护,不是静止地保护,不是为了圈出很多个“主题公园”,而是保护城市的动态。

城市历史景观在诠释保护战略时采用了宽视角的方法来分析历史聚落和城市,而不是简单鉴别和描述遗址及建筑物。作为保护方法它将城市视为和解读为时间和空间内的连续体,而不是将其分割成“区域”单位,城市见证并保留了无数人口群体的痕迹且延续至今。

恰如博洛尼亚旅游发展的策略,不仅展现当地教堂、博物馆等物质文化,同时可让游客体验当地汽车文化、FICO(本地餐饮)文化等活动,把旅游和城市发展协同起来,从单纯遗址、建筑物保护到城市时间、空间多方位保护,同时还关注生活在城市中人本身,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原则顺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历史景观的实施需要更好地设计城市遗产保护战略并将其纳入更广泛的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以认识和理解城市管理的基础,将保护纳入城市和空间规划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之中,防止“杀鸡取卵”式发展。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李清宇,邮箱:liqy@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