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修订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对外公示。
《总体规划》明确,郑州城市性质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省会。至2020年,市域总人口1245万人,城镇人口1025万人,城镇化水平82%左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610万人。其中,主城区470万人,航空城140万人。
为何现在要重新修订?郑州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2010版总规)于2010年8月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对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同时期,郑州市内外发展环境也发生重大变化。2010版总规中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宜现在的形势,需要局部做出调整。
具体来说,2013年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和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均要求郑州市要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加快相关工作,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功能。同时,郑州市社会经济和城镇建设超常规发展,2010版总规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超预期进度,部分指标甚至已提前实现。
正在公示的总规有两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纳入中心城区规划,这有利于下一步国家政策的落地,以及航空港区的发展。二是将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线增加到15条,利于郑州公共交通发展。
明确“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的城镇布局结构
具体来说,郑州市将构建“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的城镇布局结构。其中,一主为郑州主城区;一城为航空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区为东部新城区、西部新城区和南部新城区;四组团为登封、巩义、新郑、新密四个外围组团。
而在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上,郑州将打造“一主一城、两轴多心”。一主一城指的是郑州市主城区、郑州航空城。
两轴指的是南北向城市发展轴和东西向城市发展轴。其中南北向定位为沿南北向京港澳高速公路、中州大道—机场高速等轴线形成从主城区至航空城的南北向发展轴,作为中心城区空间拓展的主骨架。东西向定位为依托郑—汴—洛发展带,沿郑上路—建设路—金水路—郑开大道、中原路—东西大街—郑汴路两条轴线形成中心城区东西向发展轴,作为主城区空间拓展的主骨架。
多中心指的是以二七广场商业中心、郑东新区CBD、郑州东站交通枢纽中心、郑州航空港交通枢纽中心为核心,构建区域—城市—片区三个层次的城市中心体系。并以主要交通干线、基础设施廊道、城市水系和绿化空间为界,中心城区由八个功能片区构成。
加快公共交通建设
根据《总体规划》,郑州将突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公共交通建设,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保证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35%以上,居民单程出行时间不超过45分钟。
中心城区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15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这意味着,到2020年,郑州地铁将成网。届时,出门坐地铁将是很多市民的习惯。
主城区包括12条BRT走廊,全长263千米。航空城规划9条BRT走廊,全长120.1千米。
主城区在既有“环形加放射”路网的基础上,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构成功能级配合理的方格网状、开放式城市道路网络布局。航空城规划形成“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快速路系统由“六横四纵半环”组成,城市内部路网骨架的结构性主干路由“九横八纵两半环”组成。
为加强公共建设项目配套停车场建设,郑州将形成“以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路边停车为补充”的停车场供应体系,实现停车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
同时,郑州将完善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系统,路权上实行优先保障。加强对助动车的管理。沿城市道路每隔250~300米结合路口设置人行横道或过街立体通道;双向六车道以上的道路,应在道路中央设置安全岛。
突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为突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城市定位,《总体规划》指出,以航空、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骨架,以交通枢纽为节点,构建国际国内通达、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郑州站、郑州东站、郑州南站三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和改造,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共同组成市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郑州还将规划建设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呈现“米字+一环两横六纵”的形态,由15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全长587.5千米。
此外,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成为国内航空综合枢纽、国际航空货运枢纽,至2020年,机场用地规模1088.86公顷,形成29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100万吨/年货物吞吐量的能力。
(编辑:耿雁冰)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