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历史沧桑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捷
2017-07-22 07:00

梁捷

黄河水患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问题。教科书讲到上古历史时,必定提及“大禹治水”。讲地理时,也会提到作为地上悬河的黄河对周边地区的威胁。稍微上点年纪的人,肯定还记得解放初期治理黄河、淮河的过程,衍生出多种文艺作品,随后还有三门峡、胜利渠等一系列与黄河有关的水利工程故事。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似乎听不到关于黄河的消息了。每年夏季的防洪抗汛,大家都只关心长江;即便谈论水利,媒体上频繁出现的话题也变为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与黄河再没什么关联。有心人查一下资料就会发现,从1990年代,黄河几乎年年断流,且每年断流时间越来越长,断流区域也不断向上游蔓延。黄河之水不再是中国广大北方百姓的重要威胁,黄河缺水反倒成为新的令人苦恼的问题。

要认识黄河的来龙去脉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戴维·艾伦·佩兹教授的近作《黄河之水》为我们认识黄河提供了重要参考。过去几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整理治河经验,存留下大量水利文献。但这半个世纪以来,不管是人力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还是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都远非过去能比。佩兹教授对黄河的研究,从古代贯穿到当代,从时代背景到生态状况,这种长时段、跨学科的方法值得借鉴。

我们还是从黄河改道开始论述。人类于华北平原活动不那么频繁的时期,黄河下游的水道还比较稳定。早期的商周文明,都得益于这条河,所以很多人把黄河称为母亲河。但是随着人类在黄河中下游的活动变得频繁,砍伐加剧、河岸破坏,黄河就变得不太安分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曾多次泛滥,下游人民生活深受影响。后来比较严重的一次决堤改道发生在王莽时期。黄河改道淹没大批土地,也直接导致王莽政权的彻底崩溃。经过这一次改道,黄河终于形成比较稳定的入渤海的河道,《水经注》也将其视作正统的黄河水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百姓生活颇为艰苦,却给了大自然恢复生态的机会,黄河并没有产生太大危害。直到唐末,虽然黄河河岸缺乏维护,也不时泛滥,但还没有对这一带造成致命打击。而到了宋代,黄河河岸多年累积下问题逐渐爆发。与此同时,北宋政府必须考虑与契丹之间的政治关系,黄河这件可怕的自然武器竟然也常被考虑在内。所以黄河虽然经常决堤泛滥,北宋政府却不去积极治理。

最致命的一击发生在1128年,即南宋初年。当时金兵南侵,东京留守杜充掘开黄河,试图以黄河阻挡金兵。自然力量难以控制,黄河南摆、夺淮入海,淹没大片土地,河水漫过之处惨不忍睹。可笑的是,这样的举措并没有给金兵什么威胁,金兵仍是顺利南下直逼金陵。不过杜充的这次掘河影响深远,从1128年直到1855年,黄河都在南部入海,没有回到北方河道,给后来几个朝代带来极大麻烦。

明代迁都北京后,黄河问题逐渐突出。从地理看,黄河、淮河以及从南方过来的大运河,共同交汇于洪泽湖畔的清口,即今日盱眙一带,当时这里有一座历史古城泗州城,同时这里还是朱元璋为其先人修建的祖陵。大运河是漕粮运输要道,直接有关北京粮食的稳定供应问题,必须保持通畅。而黄河、淮河清浊不一,很容易因为泥沙淤积、抬高河床而改道。所有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令无数贤才俊彦一筹莫展。

直到张居正当政时期,委派潘季驯治理黄河,竟然取得了奇效。潘季驯多年来坚持实地考察,对黄、淮、运都十分了解,主张采用综合治理的手段。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治河手段,即用淮河的“清水”来冲刷黄河带来的泥沙,避免清口淤积,保证黄、淮、运都能通航,也能保证周围百姓的居住安全。

潘季驯设定的工程手段影响极大,但却不是一劳永逸之法。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黄、淮、运再一次面临淤积和溃堤。新一代治水名臣靳辅挺身而出,继承潘季驯的思路,再一次彻底整修了河防。我们从潘季驯和靳辅这两朝治水名臣身上可以看到,他们治水所面临的压力不仅有自然的复杂性,更有时局的复杂性,他们最终都是因为政治斗争失利而不得不离开自己耗费多年心血的治河工地。据现代学者估算,有清一代,每年投在治水上的花费大约为GDP的一成左右。如此巨资,背后牵扯到的政治博弈可想而知。

所以靳辅之后,没再出现能够有力治理黄河的能人。1855年即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如火如荼之际,黄河在河南兰考的铜瓦厢决口,河水北摆,漫回故道。

黄河水道固定下来,问题也同样留了下来。第一,运河运输变得困难。清政府在19世纪末最终放弃内河漕粮运输,改为海运,运河也逐渐失去它的实际作用;第二,淮河入海河道淤积,使得淮河下游极容易泛滥,高邮一带苏北地区人民的生活更为艰难,出现大量逃荒现象。

接下来一百年的故事,就到了《黄河之水》的重点。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相互交织的三条线索,始终贯穿这一百年黄河的治理过程。第一条是政治线索。潘季驯、靳辅治河时不得不讲政治,后人治水更是如此。第二条是科学线索。随着西方和苏联的水利科学知识传入中国,专家对黄河状态的控制变得精准许多。可惜直至今天,我们的知识仍无法解决黄河多沙问题。第三条是生态线索,即最近这百余年间,黄河流域生态的破坏反过来又影响到黄河水量。

《黄河之水》给我们上了好几课,既有水利课,也有历史课和生态课,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编辑 李二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