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互金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喆:新金融最怕有才无德的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植 上海报道
2017-07-29 17:19

随着科技的崛起,新金融、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产业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发展过程,围绕它们的合规操作,业界还有很多的争论。

7月29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浦发银行联合主办的“2017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喆在新金融分论坛做主题演讲时表示,金融科技平台要积极全面认真学习全国的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真正的领会这一次国务院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功能监管、行为监管、协调监管措施的内涵,重新审视自身产品和模式是否符合将来的监管趋势,要未雨绸缪做出战略调整。对消费者而言,同样需要主动学习新金融行业相关知识,也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特别是要研判经济的形势,追求合理恰当的收益。只有这样,中国新金融的发展才能真正朝着服务社会、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去发展。

在他看来,新金融的特点,就是新——由于科技金融全面深入与相互融合、相互转化,丰富了金融业态,产生了新的金融业态、新的服务、新的产品,新的需求。这背后,从需求的角度而言,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金融的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传统金融体系是二八理论,个人与中小企业长期处于金融压抑状态,很多个人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普及,客户金融需求随着技术的应用进行广泛的快速匹配,从而令科技金融机构和传统金融机构能依托自身资源和场景,流量等提供各种各样的在线金融服务,在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目前,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保险、大数据、在线基金理财、众筹等都具备新金融业态的属性。

 “在新金融的发展中,上海也始终走在前列,一是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上海通过新金融实现弯道超车,形成了产业生态链。二是当地传统金融机构和新金融机构也由过去简单的竞争关系,逐渐转变成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的关系,同时很多实业公司也开始布局新金融企业。”他表示,新金融的出现,正使普惠金融成为了可能。

但另一方面,新金融服务面广、成本低等特点,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成本低,服务面广令创业门槛也就相对较低,逐步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市场晶正局面,此外,用户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相对缺乏,一方面体现在对金融知识掌握不够,另一方面又有渴望获得高收益的心理,如此容易产生羊群效应,经过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迅速扩张,导致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增加,这也倒逼相关部门对新金融产业开展专项整治。

“在这样背景下,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新金融?”王喆强调说,新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所以说新金融也必须要满足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但是,实际上部分新金融的业态脱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也使得资金在金融系统中空转,抬高了融资成本,也加快了脱实向虚,这种新金融肯定不是市场与相关部门需要的。因此,符合监管要求与市场发展需求的新金融产业,应该是真正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坚持践行普惠金融。普惠金融作为包容性金融,其核心是使所有人都得到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如果新金融脱离了这个范畴,实际上新金融的成立真的就没有必要了。

王喆认为,新金融产业要健康良性发展,还应该重视风险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引发的资金亏损压力,可能没传统金融这么大,但它涉及的投资者比较广比较多。因此风险事件对新金融体系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低。因此,市场与相关部门认可需要的新金融,一定不是靠着监管漏洞趁机捞钱的机构,不是坑蒙拐骗的机构。

“作为行业协会,我们经常跟会员和投资者进行沟通,慢慢体会和感悟到,要发展好新金融,维护好这片蓝海就必须要重视生态圈的建设,注重创业和消费者文化的建设。如果说要发展好新金融,从业者、消费者、监管者,这几大领域的努力是缺一不可的。从业者的角度来说,什么事都需要人来干,从事新金融的行业一定要坚持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新金融最怕的就是有才无德的人。还有就是你创业的这个目的一定要纯,有正当的目的,你必须是真正的想为社会服务。”

目前行业需要小而美的机构,因为普惠金融在成立之初一定是对应着不同的小众用户,如果平台一心想做大,往往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协会倡导创业型的新金融机构在创业初期要寻找你的蓝海,一方面努力做好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创新;另一方面在从一到一百的发展过程,努力规避传统金融机构已有的业务。包括有没有业务发展可持续性,是否深处蓝海市场,有没有能力颠覆业务模式,如果机构觉得自己缺乏这个能力,就要评估创业的可行性。

(编辑:马春园)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