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浦发银行联合主办的“2017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在上海举行。在下午举行的“跨境金融主题论坛”上,来自银行、基金、评级、律所等跨境金融相关机构的代表展开了讨论。
2017年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呈现下降。这一过程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进程,是L型、微型反转还是U型过程?
浦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贾红睿表示,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次警示,一个是降温。未来,采取收购还是出去主动投资,通过这一次举措和政策的调整,给大家冷静的思考期来想想到底需不需要,采取哪种方式“走出去”。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高质量,从国家大的战略角度包括战略并购整合地互补性,包括横向、纵向的,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一些规模较大的对外投资,还是在不断地、有序地推进。
“我个人认为还是资产所谓的泡沫化的一种外在化的体现”,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杨平表示,因为财富储蓄增加太快,房价一路推高以后,又感觉没有地方可以投的情况下,把这种泡沫或者财富往外转移,这促使一些人买买买或者非理性的投资情况。
其中,“主业的投资还好理解,对于企业家来说判断起来有内在逻辑存在,把国内的经验可以带出去”。但是,如果在非主业投资,包括影视、娱乐等等,有可能会存在估值过高的现象。目前,全球资金处在一个泛滥的时代,而且还是全球泡沫化的趋势下,相对来讲,可能还不是到估值比较低的时点。此刻,我们应该保持慎重。
鹏华基金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尤柏年表示,2015年8月“8.11汇改”之前,各个基金公司的QDII业务发展比较缓慢,面向的客户也主要以零售投资者为主。汇改以后,这个行业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我们有很多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汇改对QDII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因为外汇管制的加强,造成了QDII很难继续再扩大规模”。
今年,从行业增长来看,只能通过国内新开的一些互联互通的,比如说港股通、债券通等方式。
“我们很期望在外汇政策梳理之后,能够把一些外汇的QDII制度规范起来,将来审批额度更清晰化,有利于去疏导国内投资者的需求。”尤柏年说。
标普全球评级企业部董事总经理李国宜认为,对外投资短期内下降还会持续,要看清楚政府如何看待海外投资。一方面,现在很多国家的监管部门对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购买资产的动机、背后股东架构有疑问;另一方面,去杠杆的背景下,“我认为下半年在这方面,很多企业做一些降杠杆的措施。在这个大环境下,对海外市场的需求不会很大。下半年对外投资的趋势还是会比较低迷的”。
“随着汇率、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外投资)出现了一些收缩,现在是一个理性回归的过程。相当于这也是和整个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配套的现象。”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执行主任方登发表示。
对外投资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企业以后会更加理性,从自身发展实际需要,跟主业是不是能够相符合。二是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对外投资政策结合起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发一个对外投资的国别的指南,企业界可以关注一下国家政策导向。
在此情况下,如何对外投资?
杨平表示,作为一个比较大的资产管理机构之一,光大控股的资产配置有几个特点:均衡、稳健、多元。一是区域均衡,在中国内地投资和海外投资保持一个比较均衡的比例。二是稳健,从资产端来讲,不追求非常高的回报率来界定投资的风险,投资的类别比较稳健。三是通过多元配置来实现稳健收益。多元配置既体现在资产类别上面,包括传统的投资、公开市场的投资,也有另类投资。另类投资里面既有VC、PE,也有专项的投资,基础设施、医疗等。我们不会走太激进的路,当然也不会走完全的低风险策略。
此外,投资始终存在估值的问题,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考虑安全边际在哪里,判断选择在中国内地投还是在哪里投资。
投资之后有几个情况,一是IPO等投资周期比以前拉长了,投资难度也比以前复杂了,业界更多采取一种投资+投行的模式。除了传统的投资寻求IPO退出,也形成非典型的模式,体现在可以寻找一种并购、重组等。
贾红睿表示,政策鼓励中资企业打造以香港为基地的海外业务中心,或者叫做第二业务总部。这些会给在香港或者海外搭建服务机构、投行平台的商业银行一个比较好的业务发展的机会。这种调整的企业能够比较好的去适应未来全球化的投资布局、融资的布局,包括内保外贷的模式。
(编辑:李伊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