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股王全通教育急速坠落记:能摔死的都是“飞上天的猪”
“全通教育,就是先把空头教育一遍,回头再把多头也教育一遍,来回都教育一遍,所以你别不服,全部通通教育一遍。”
2015年一度登顶“股王”的全通教育,曾让上面这条段子火遍股市。彼时,全通教育股价曾触碰467.57元“天价”,市值过七百亿,远超业内“老司机”新东方,风光一时。
但短短两年后的今天,新东方还是那个新东方,而全通教育,却早已非当年的全通教育。
2017年7月15日,全通教育发布业绩首亏预告,称预计上半年亏损幅度为1300万元~1800万元。紧接着,7月21日,公司控股股东陈炽昌林小雅夫妇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喧嚣之后,一地鸡毛。
“股王”登基,概念与并购齐飞,机构与资本大佬分享盛宴
全通教育于2014年1月21日上市,仅仅一年后,2015年1月27日,其宣布以10.5亿并购继教网,8000万并购西安习悦,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股王”之路。上述收购消息宣布第2天,全通教育股价即突破百元大关,此后其股价开始狂飙突进,2015年5月13日,盘中触及467.57元/股“天价”,正式登基“股王”。
全通教育的股价能如此飙升,逆袭一众牛股,有三大因素至关重要:概念、并购、公募基金坐庄。
先看概念。“在线教育第一股”、“互联网+教育”等吸睛概念一经抛出,当时的资本市场就一片沸腾。但梳理之后发现,全通教育身上的“在线教育”基因很弱,这更像是资本市场讲的一个看似美好的故事。但不得不说,这个概念非常完美,引人遐想。而配合这个完美概念,另一个关键词“并购”登台亮相。
据统计,从2014年11月以后,全通教育股东共计办理了27笔股权质押,其中20笔由陈炽昌办理的,另外7笔的办理者为陈炽昌妻子林小雅、峰汇资本以及重要股东全鼎资本。通过不断质押股票,陈炽昌获取了大量资金和融资,开启了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并购。
2014年至2016年,全通教育推出了10次并购,共耗资16.14亿元。
具体看,2015年1月27日完成对继教网、西安习悦并购,当年3月24日,耗资0.54亿元揽下河北皇典51%股权。6月8日,斥资0.54亿元拿下杭州思讯的控制权。1个月后,又与湖北音信、广西慧谷、杭州学慧苑等达成转让意向,共耗资1.21亿元。当月底,又出资0.46亿元拿下湖北音信55%的股权。紧接着,广西慧谷51%股权也被全通教育收入囊中。2016年,全通教育又先后收购赛尔互联24%股权、上海闻曦47.33%股权、EME7.48%股权,其中,上海闻曦的交易价格为1.15亿元。
在此期间,全通教育公开表示,将通过加速并购方式,构建“教育互联万亿生态圈”。
△全通教育版“教育互联万亿生态圈”
“生态圈”,一个曾经令很多人热血沸腾的名词,是不是眼熟?有没有想到现在已远在美国的“贾布斯”?其实全通教育讲故事的水平,不比乐视差。
当时,同样大谈“生态圈”的乐视亦是春风得意,谁曾想会有如今的结局。
在全概念+并购之外,公募基金扎堆坐庄,也给了全通教育强劲的上涨动能。据基金公司披露的年报显示,易方达、广发、汇添富、中欧、嘉实等公募基金的身影先后出现在全通教育年报十大流通股名单,这份名单一度被机构全部占领。在股价高涨期,入场的机构均获益匪浅。
而在全通教育的“股王”之路上,除了推动股价疯涨的众多机构大赚一笔外,还隐现有多位资本大佬也赚得盆满钵满。比如在全通教育上市前就已抢先入局的知名投资人吴鹰,持有继教网33.32%股份的朱敏,其人虽没有吴鹰的媒体曝光率,但在投资圈内也赫赫有名。再比如同为继教网大股东,出身“中经开”的刘玉明,在资本市场中亦是长袖善舞。
TO B还是TO C?方向摇摆失先机,业绩只剩遮羞布
风来了,猪都可以飞上天。但风总会停,是猪,或是鹰,需要真正的业绩来检验。
随着2015年行情变化,概念炒作渐冷,机构资金纷纷回撤,全通教育的股价也开始跌下神坛,其业务经营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要看真功夫?那这就尴尬了。陈炽昌曾说,“我不关心股价”,言下之意是一心扑在实干上。那我们就不说股价,看看全通教育的业务怎么样。
2014年上市之前,全通教育主要依靠B端产品“校讯通”提供家校互动信息服务,盈利也基本来自于此。但随着多个城市的校讯通陆续被叫停,上市之后的全通教育开始业务转型。(能赶在主营业务出问题之前踩点上市,全通教育的运气不是一般的好。)
2014年8月,全通教育正式发布面向C端的互联网教育平台全课网,其业务模式是,围绕“校园和班级教学应用场景”以及“家庭学习和交流应用场景”,提供多点在线应用,深度服务教师、学生和家长用户。同时,全通教育也开展了面向B端(教育部门、学校)的智·阅卷信息化服务,但并非其发力点。
前文所述的“教育互联万亿生态圈”计划,即是在此期间提出。但这个看似热血沸腾的计划,目的是讲一个好故事,其业务线上的真东西,仍是全课网这款产品。
在2014年的年报,全通教育发布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全课网计划以硬件免费送、软件免费用、服务支持随时到的模式,在三年内为200个城市、20000所学校、40万个班级、1亿多学生提供互联网教育服务。”
但是,根据公司2015年年报披露,仅有811万名学生和719万名家长正在使用,1亿的“小目标”远未实现。等到了2016年半年报,全通教育对“全课网”、“学生用户”这两个核心主体的数据只字未提,可见已经拿不出手了。如此来看,作为上市之后推出的第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全课网是完败。
现在,全通教育曾经的拳头产品“校讯通”、“智·阅卷”、潜力产品“成长帮手”、“动力加智慧校园一卡通”等产品分别被划入家校互动升级业务群以及EdSaaS业务群,继续教育业务群则以2015年并购的继教网为核心。这三大业务群构成了全通教育的支柱。而根据公告显示,目前全通教育着力打造的是EdSaaS业务群。
EdSaaS(教育领域的软件服务化)是指以“全课云”为核心,建设面向B端的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2016年,全通教育称将以EdSaaS业务群为核心,实现各业务群底层数据的共享覆盖,进一步加强海量数据处理和响应能力充分发挥各业务群的协同效应,将连接器的功用最大化。
但是,在谈到2017年上半年业绩亏损的主因,全通教育的公告着重提到新业务EdSaaS的经营效率较其他原有成熟业务有待提高,且面临竞争加剧。
看来,这个被寄予厚望,所谓以“全课云”为核心的EdSaaS业务,其最终命运是否和“全课网”一样,令人生疑。而在2016年年报中,这一业务毛利率骤降,就已经显露出某些端倪。
△2016年全通教育产品毛利率骤降
其实,很多分析都指出,全通教育业务上的问题在于业务方向不确定,产品线太多。但是,这何尝不是它宣称的“万亿生态圈”的布局呢?都要干,一个都不能少!
这里,借用孙宏斌评价乐视的话,“你能做好一个就牛X大了”。
全通教育上市之前的产品“校讯通”为B端产品,而上市之后主打的“全课网”则面向C端。在“全课网”不尽人意之后,目前再次转向B端的“全课云”,而且还包装了一个很高大上的标签“EdSaaS”。但标签再炫也是然并卵,因为“风停了”,只凭“讲故事”已经不灵,要看实力。
“全课云”面向K12校园管理市场,属于“三通两平台”规划之内。在这个领域,目前已有包括立思辰、武汉天喻、科大讯飞、云校等多家公司立足,竞争激烈。在公告中全通教育倒是提到了“竞争加剧”这一点,但可惜的是,在TOB还是TOC兜兜转转了两年,不断“试错”已丧失先机。
产品上的接连失败,严重影响了全通教育的业绩,目前,支撑全通教育业绩脸面的,只剩下了继教网和西安习悦。
2016年,全通教育净利润1.03亿,参看下表,这两家贡献了其中的绝大多数。也就是说,除了当初并购的这两家公司,其他的业务基本都在赔钱。
△继教网、西安习悦业绩兑现表
但是,作为全通教育业绩支柱的继教网表示压力山大。在2015年度,继教网实现净利润6640.52万元,仅完成81.97%的业绩承诺。虽然2016年完成了业绩承诺,但在成本暴增的情况下,要完成2017年10625万元的业绩承诺难度很大。
△2016年全通教育主要产品成本情况
大厦将倾,一木难支,没有业绩作支撑,再好的故事也会索然无味。对全通教育来说,要解决目前的困境,重获投资者青睐,也只有继续并购这条老路了。因为很显然,自己做的产品都不靠谱,利润的坑只能靠别人来填。
套路难以为继,争相跑路下,吃相不要太难看
其实,这也是全通教育最熟悉的资本运作套路:主打产品“校讯通”发展受阻,业务下滑前及时上市,然后通过不断并购扩大体量,辅以“教育互联万亿生态圈”的好故事,持续推高股价,再并购再融资,填实利润,再继续讲故事。
如果真能按这个套路不断走下去,自然天下太平。但在当下的监管环境及市场行情下,并购这条路,已经越来越难走。而随着体量越来越大,并购的“胃口”越来越大,难度也远超以往。
以前的套路,已经走不通了。
2016年8月份,全通教育曾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交易价格在28亿元~40亿元区间,但以失败告终。2017年3月份,全通教育再度筹划资产重组,交易金额在40亿元~45亿元区间,同样无果而终。
从这两次的交易价格看,全通教育仍在策划大交易。似乎,依旧雄心勃勃,但事实并非如此。
2017年2月16日、17日两天,全通教育实际控制人陈炽昌林小雅夫妇先后减持套现,金额合计2.7亿元。蹊跷的是,10天后的2月28日,属于利空消息的全通教育2016年度业绩快报披露。
减持的时间点咋就掐的那么准?刚好在首发原始股解禁之后,2016年业绩快报公布的10天前。
套现可以,但请吃相不要太难看。想要“弃船”,那就不要再忽悠了。
眼看着陈炽昌夫妻双双把票甩,闻风而动的机构们也开始纷纷跑路。
抛售从2017年一季度开始显现,龙虎榜数据显示,3月24日,全通教育卖出前四均为机构席位,合计卖出了1.21亿元,其中最大的一家卖出额为5495万元。相比2016年年报显示的58家持仓机构,今年一季报中仅剩下光大证券、社保406组合、人寿保险等4家机构产品仍深陷其中。
其中悲催的社保基金406组合至今仍被套一亿多,亏的一塌糊涂。
△全国社保基金持股全通教育截图
作为风口上曾飞的最高的“猪”,全通教育的坠落在所难免,而对于真正有业绩的“雄鹰”来说,这才是公平的。
(来源:财经网 记者:鸿辰)
(编辑:曾静娇)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