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ily Xie
WineTimes中文网主编。
很多人都知道巴罗洛葡萄酒(Barolo)的江湖名号:王者之酒,酒中王者,但却不见得清楚它为什么有这个称号。除了饮誉天下的一流葡萄酒品质,它在历史上跟意大利皇室贵族的牵连也脱不了干系,这些人可以说是巴罗洛成名的第一批推手。
1250年,皮埃蒙特大户法莱蒂(Falletti)家族从阿尔巴镇政府手中买下了大半个巴罗洛村庄, 1730年晋身贵族阶级后,法莱蒂家族就被称为巴罗洛侯爵(Marchese di Barolo),家族在巴罗洛的城堡自然也就变成了巴罗洛城堡。
有了贵族头衔后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跟欧洲其他大户通婚,最后一代巴罗洛侯爵就娶了法国太阳王著名财政部长的孙女Juliette Colbert de Maulévrier,夫妻俩在巴黎完婚后,常年住在皮埃蒙特的首府都灵,夏天会到巴罗洛城堡避暑。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是,这位侯爵夫人因思念故乡的美酒佳酿,加上看中了巴罗洛村得天独厚的风土条件,因此对于酿制本地葡萄酒非常积极。她写信给自己在法国的朋友Louis Oudart,让他来监管法莱蒂家族在巴罗洛的酒庄。新官一上任,就励精图治把当时很多先进的法国酿酒技术运用到巴罗洛城堡,并将原本甜型风格的内比奥罗(巴罗洛所使用的葡萄品种)酿成了一种干性葡萄酒,开创了一代先河。
据传,大概在1830年代,热衷社交的侯爵夫人还是第一位向撒丁岛国王Carlo Alberto介绍巴罗洛葡萄酒的人,从而启发了国王大人在自家庄园酿造巴罗洛。
或许是好面子的意大利人不喜欢把本国最好的葡萄酒跟法国人扯上关系,因而,关于巴罗洛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意大利的开国首相加富尔伯爵和加里波第、马志尼并称为“意大利三杰”,加富尔伯爵出生自一个古老的贵族,因为是次子,没能继承父亲的贵族头衔,年轻时是个叛逆小子。比起贵族看似高雅实则无所事事的休闲方式,他更喜欢把时间花费在位于巴罗洛村附近的祖传府邸Grinzane Cavour,并聘请意大利人Pier Francesco Staglieno为酿酒师,后者在为其工作期间酿制出了现代版本的干性巴罗洛。
后来(1836-1846年),这位酿酒师受聘于被侯爵夫人“洗脑”了的撒丁岛国王Carlo Alberto,负责管理位于阿尔巴附近的皇家酒庄Agenzia di Pollenzo。老国王过世后,他的儿子Vittorio Emanuele在1849年继任为萨伏依王朝的新领导,并在1861年首登大宝,成为意大利的开国皇帝。新国王有个情妇,人称“美丽的玫瑰夫人”。新国王每次在巴罗洛打猎时,都会到隔壁村的Fontanafredda庄园换马小憩,后来他认为这个庄园定是种植内比奥罗的理想地带,以及安置玫瑰夫人和他们孩子的好地方,于是在1858年买下了这个庄园,并于1864年命人在园内栽种葡萄藤,所酿之酒自然也是巴罗洛。这些酒国王不仅自己拿来喝,还用于皇室在其他地方府邸。现在这家叫Fontanafredda的酒庄依然存在,中文名别有意味,称为:泉妃(fontanafredda在意大利语中意为“泉水”)。
至今意大利统一已经超过150年,而巴罗洛葡萄酒的诞生也差不多有这么长的时间,可见,它的诞生与这个国家的早期命运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巴罗洛与贵族阶级和萨伏依王朝皇室之间关系密切,不单皇室的宴会上用它招待四方嘉宾,就连国王自己的庄园也出产这种葡萄酒,或许这才是它被冠之“王者之酒,酒中王者”的真正原因。(编辑 董明洁 许望)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