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办信息公开办主办的第37次文津圆桌研讨会在新华社瞭望智库组织下召开,会议主题是“新动能的意义作用、壮大路径和推进政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出席研讨会并发表观点,他认为,
培育壮大新动能,应构建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支撑的新型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一体是实体经济,新动能也好,新经济也好,重点还是落在实体经济上,两翼是培育壮大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总体而言,培育壮大新动能的重要意义有四个方面:一是把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稳下来,延长中高速增长周期;二是把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起来,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不是传统的拼资源、拼要素,并且破坏环境;三是把中国经济的结构优化起来,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往中高端升级;四是把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复兴起来,传统的劳动力资源要素投入要转移到创新和技术进步上来。
其发言摘录如下:
一、新动能的内涵是什么
动能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物体作机械运动所具有的能量,通常被定义成使某物体从静止状态至运动状态所做的功。西方经济学经典著作中没有动能这个术语。把新动能应用在经济学上,属于中国首创。新动能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是基于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所形成的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技术进步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其渗透应用,往往催生大量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模式和新兴产业,深刻影响和改变原来的经济活动模式、产业组织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就是先进生产力替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亦是新旧动能不断转换过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已经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周期切换到中高速增长周期。能否平稳渡过并延长这个周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取决于我们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顺利转换,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
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三大路径
新旧动能转换的本质是实体经济新旧产业交替更迭,既可以是像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商等新产业产生、发展壮大,取代传统产业,也可以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逐步推广运用和渗透到传统产业中,使其更新、重生,虽然表象上仍然是原来的产业形态,实质上已经演化为新产业的组成部分。因此,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核心是构建以“四新”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新格局,即以实体经济为本体,以新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为“两翼”,协调推动产业升级换代。主要有三个推进路径。
一是无中生有,变道超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新旧动能转换都是基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应用。科学技术发明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新产品新服务,造就新的商业模式和新产业,进而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加快发展以数字经济、智造经济、绿色经济、生物经济、分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产业。贵州省在区位优势不明显且缺乏科技、人才、市场等基础的条件下,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通过顶层设计和政府推动营造产业发展氛围,大胆改革创新打破政府数据孤岛的制度藩篱,以数据开放为先锋,短短几年内就快速聚焦了一批大数据挖掘、存储和应用企业、科研机构和人才,成为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新高地和先行区。目前,高通、腾讯、阿里巴巴、华为、360、神州、浪潮等国外知名大数据企业都已落户贵州,“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健康”、数据金融、智慧物流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今年1-4月贵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同比增长35%,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89%。
二是有中生新,老树新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是相对而言的。一些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但在发达国家却是传统产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传统产业都是处于主导地位,而且新兴产业不是空中楼阁,如果没有传统产业的根和枝,很多新兴产业是发展不起来的。因此,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不能把传统产业和新兴产对立起来。就我国情况而言,当前更应把主攻方向放在传统优势产业上,因为传统优势产业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当然,也要区分不同情况。一种情况是,像机械电子、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经过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后,产品和服务将有较大提升,可以有效满足居民消费升级要求,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老树照样可以发新芽。如,从事服装制作的青岛红领集团,利用互联网发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型,在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不景气的背景下,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另一种情况是,一些饱受产能过剩困扰、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传统产业和地方企业,需要坚决切断地方政府的不合理补贴,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加快淘汰僵尸企业,让落后产能顺利退出以达到市场出清,实现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人有我优,精益求精,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需求是拉动产品和服务供给形式拓展、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无论是新动能培育,还是传统动能改造,只有瞄准消费需求升级,挖掘新的市场需求,通过服务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才能实现在更高水平上的供需结构匹配与优化。当前,我国供给侧存在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矛盾。只有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迎接拥抱品质消费时代,以居民消费升级为导向,提高工业的精细制造能力的和生产的精细度,实现从制造产品向制造精品转变,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才能使我国企业在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竞争优势。在这方面,德国、日本、瑞士的做法值得学习,这些国家的很多企业专注于走专业化道路,始终如一从事一、二个领域,以把事情做精、做优、做到极致作为追求目标,即使企业规模不大,但也屹立百年不倒,如德国的工程机械、瑞士的手表等企业。
三、“四个转型”构建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关口,新动能仍然不断积蓄,旧动能改造也亮点纷呈。但要使新动能从点状突破的“星星之火”成为面上熊熊燃烧的“燎原之势”,仍然有很多围墙和障碍需要拆除,其中即包括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理念,也包括体制、政策、资金等因素,建议从四个转型入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一是观念理念转型。在高度浓缩的工业化进程中,我国走了一条技术引进模仿和再创新的发展路径,这个模式成就我国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和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我国企业家普遍形成模仿求同的心理和技术进口的路径依赖,“挣快钱”商业文化盛行,甚至出现投机取巧、不讲诚信等歪风。这种观念和风气不利于新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要注重培育正确的商业文化,鼓励差异性(即创新)思维,营造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倡导对产品及服务精益求精和价值完美追求的坚守,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和文化内涵。
二是体制机制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关键在于体制机制。要按照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的要求,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真正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放管服”,让企业轻装上阵,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破浪前行、发展壮大。要适应新动能成长特点,探索开放包容、划好底线的审慎监管体制机制,促进新动能健康成长。
三是产业政策转型。长期以来,我国产业政策主要以追求规模速度、量能扩张为目标。目前, “大”不再是我国产业发展的目标追求,“强”比“大”更重要。因此,产业政策的定位必须转向鼓励创新和提质增效,以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政策要从选择性产业政策为主向功能性产业政策为主转变。选择性产业政策不能废除,但要收缩范围,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聚焦于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安全产业和技术受制于人的产业。功能性产业政策要加强,但不是什么都管,而是“抓两头、放中间”,即:在产业生命周期内,抓起步期和衰退期;在产业链环节上,抓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市场培育。
四是投资重点转型。基础设施一直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当前,除西部地区和农村外,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大规模投资的时代已经过去。要适应新动能培育的需要,加大对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兴起和拓展应用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如数据搜集存储、开放互通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因库、基因检测中心等生物技术基础设施,智能电网、充电网络等绿色经济基础设施,通用航空、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等。美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其在2009年国家创新战略中就强调“建立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研发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 2015年又进一步提出“建设面向21世纪的领先物质基础设施”和“建设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
(编辑:吴红缨)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