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药品临床价值决定药企核心竞争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卢杉 上海报道
2017-08-23 17:16

用药结构变化一般与疾病谱变化一致,但近年来我国用药结构变化还叠加了政策变化的影响。

2016年到2017年,是我国医疗政策“大年”。政策频出,在传统疾病图谱背后,叠加影响用药结构。

“2009年以来的医改充分释放了老百姓的就医需求,医疗收入利润呈20%、30%增长,但现在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医疗资源分布、使用不均。”日前,瑞银证券医药分析师赵冰在发布《临床需求:政策变化对用药结构的影响》时表示,“医药行业驱动力由以往数量型驱动改为现在质量型驱动。”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保健业收入同比增速从2009-2014年的20%以上降至2015和2016年的10%左右,主要原因是政府开支下降。瑞银预计今后3年药企收入增速将维持在10%左右。

增速下滑,但用药结构大类变化基本与近5年疾病谱的变化一致。用药格局是医疗卫生领域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和综合作用的结果。赵冰认为,“对药品需求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疾病谱的变化,但近年来我国用药结构变化还叠加了政策变化的影响。”

抗感染、心血管、血液用药位列前三

2015年,中国的药品市场规模达1383万亿元;从渠道来看,医院依旧是最重要的,医院的规模为9520亿元,药店3110亿元;基层医疗机构为1200亿元。

中国居民疾病谱从传染性疾病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从城市和农村来看,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均位列前三甲。相对应的,用药大类变化反应疾病图谱。

从上述报告中的样本医院的用药结构看,2016年,医院年销售额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用药、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抗肿瘤药、神经系统用药。

虽然国家对抗生素滥用严加管控,但由于在临床上仍不可或缺,样本医院购买抗感染药的金额最近已恢复增长。2016年样本医院抗感染药用药金额同比增长 8%。“我们认为在国家整体限抗的大背景下,抗感染药未来整体增速将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就抗感染药的细分领域而言,相对看好抗真菌药和抗肝炎病毒药的发展。”

我国肿瘤疾病患病率增长较快,也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2016年样本医院抗肿瘤药用药金额同比增长11%。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以单抗类为代表的生物抗肿瘤药占据主导位置,而国内抗肿瘤药市场的主力仍是抗代谢类、植物药类和烷化剂类药物代表的传统药物。

“每个国家的用药结构有很大的特殊性,由于每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单抗毫无疑问价格是比较贵的,这些药品在国内通常很少在医保目录汇总,导致我们抗肿瘤药物市场和欧美国家并不一样。”赵冰解释,另外第中国有特色的中药注射剂,在抗肿瘤药里面表现相当不错,“中国传统比较喜欢中西医联合治疗,这是在中国比较独特的现象,所以反而中药注射剂在抗肿瘤药里未来会成为整个中药创新药物的增长点。”

临床价值是核心竞争力

根据Wind数据,2017年1-6月,医药行业收入达到1.45万亿元,同比增长12.60%;利润达到1596亿元,同比增长15.90%。

截至8月10日,A股医药类上市公司披露2017年半年业绩预告的总共有161家。其中,业绩同比增长超过100% 的有24家,占比15%;公告业绩增长的公司占比为76%。

我国用药结构基本与疾病谱的变化一致。根据上述疾病图谱叠加政策影响用药结构变化,未来对于医药供给端的机会藏在“临床需求”中。

随着人口进一步老龄化,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及代谢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将持续上升,从而带动这些领域的用药需求不断增大。

最近国内政策的变化推动了医药领域竞争方式从营销为主转向药品临床价值和质量为 主。“未来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当然研发很重要,但是从中国的研发来看,和欧美国家的差距非常大,基本上目前不在一个等级。”赵冰认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药品的临床价值。不管投资人抑或研究方向,只要药品具备临床价值,即使政策有再大改变,都不会影响增长。”

临床需求的药品有两大类,一是用药金额大的品种;二是市场份额扩大的品种。

2016年,样本医院用药中的前三大品类仍是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用药和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这三大品类的用药金额增速分别为8%、5%和9%。其增速虽然低于行业平均增速,但其内部呈现出较大的结构性变化,关注其市场份额变化是关键。

赵冰分析,未来市场份额扩大的品种有镇痛药、靶向药、创新型中药、消化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中的降脂药、内分泌代谢用药中的新型降糖药;临床需求下降的药品,如心血管系统用药中的传统降压药、辅助用药、传统口服血 糖调节药等,“传统口服的血糖调节药会逐渐被新型的降糖药取代,老药物毫无疑问临床需求会下降。”

(编辑:陆宇)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