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东北振兴首先要改善市场环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8-29 07:00

日前,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团队发布的《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引爆了东北产业发展路径的大讨论。

报告引人关注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针对林毅夫教授的产业政策去年就在经济学圈子里进行了一场大碰撞,报告再次引燃针对林毅夫理论的争议;另一个是东北如何发展一直是一个难题,每年都有无数文章和报告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报告集合了这两大因素,当然就引发了广泛热议。

这份报告的观点,可以简单总结为:轻工业“断层缺位”是吉林经济的短板,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解决东北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从“违背比较优势型赶超战略”转轨到“遵循比较优势型发展战略”。因此,吉林省应该转型轻纺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带动重工业继续发展。报告最后提出,吉林可承接津浙粤等地的轻纺、电子、服装等产业转移。

尽管报告针对吉林,但讨论者将论域扩大到了整个东北地区的发展。林毅夫教授的团队认为,东北地区目前人口超过一亿,而全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只有十来个。吉林省2015年末有2700多万人口,其中16-59岁的适龄劳动人口占68.65%,农村人口占比44.03%,目前吉林省劳动力成本相对江浙纺织服装业要低30%-50%。

东北劳动力优势长期存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也进行了多年,如果市场认可东北存在的劳动力优势,相关产业应该会向该地区转移。但事实上,这并未发生。至于弥补轻工业短板,反对者以底特律的现状加以驳斥,支持者则用北欧国家辩解。我们认为,东北的确存在一些优势,但这些优势目前却没有发挥出来。

关键的原因是东北地区的市场环境还有待改善。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国企文化比较突出,民营经济先天较弱。因此,只有实现东北市场环境的转变,才能吸引资本与产业的涌入,东北的资源禀赋优势才能得到长足的发挥。中国也是在入世(引入规则)之后,给予外资更多信心与预期,并出现爆发式增长。

在1990年代后期的国企改革中,东北地区受到影响较大。理论上,这种格局变化的倒逼下,东北应该是中国最早面临经济转型压力的地区,但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在转型升级,产业开始向内陆腹地梯次转移,而东北地区在这两方面的进度还需加快。

东北振兴究竟该如何落地?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吸引产业和资本的进入,发展轻工业,首先是要改善营商环境,提升法治与信用水平。为此,东北必须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法治建设。目前,随着传统依靠高杠杆、高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遇到瓶颈,很多地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遇到难题。但如果政府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法治的市场环境,市场自然就能够在转型升级或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找到机会。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