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体育强国,形成“健康合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祝乃娟
2017-08-29 07:00

8月27日,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天津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和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以及在本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中获奖的运动员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

建设体育强国已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因为其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坚定自信,奋力拼搏……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这超越了以往体育对于国人的意义,在过去,体育竞技常常更多强调运动员的个人魅力与竞技能力,对于国人来说,体育更多的是一种观赏性,而广大民众并未真正投入其中。现在,作为国家战略的体育强国建设,不仅仅强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比赛能力,也希望广大民众能够真正置身体育之中。本届全运会就是以“全运惠民,健康中国”为主题,以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事实上,“健康中国”是对“五位一体”布局的一种具体落实,人的健康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强调以人为本,落实到体育方面,就是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无论是“中国梦”还是执政党对于“两个一百年”的承诺,都离不开民众的健康体魄与健康生活。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2016年10月,我国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发展群众健身休闲活动,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纲要提出“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并展望2050年,提出“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的长远目标。

要明确的是,全民健身无疑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比如兴建向民众开放的体育场馆,鼓励地方满足社区居民的锻炼健身需求。目前来看,增量的场馆建设在大部分地方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不同于培养一个优秀出众的运动员,建运动场馆的投入大但好处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存量的运动场馆向民众的开放度也不够,社区健身需求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甚至不少中小学的运动场馆都是不足的。

那么,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呢?这就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由政府牵头负责、社会积极参与、个人承担起健康责任。就运动场馆来说,城市政府应该全面规划,对于商业性场馆可以采取PPP模式来引入民间资本,而对于可以开放的企事业单位运动场馆,应该有序开放。在这其中,政府需要不断完善行业标准,做好监管职责,提倡健身文化,形成一种健康风尚。

全民健身并不是简单的个人健身计划,它旨在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需要从小学教育做起,小时候建立起来的运动观将会对以后的生活方式影响很大,这也正是之前我国推动足球进校园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过,一个健全的人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还要有健康的精神和强健的身体。对于学业繁重的中小学生来说,体育运动可以对其生活起到很好的平衡,健康体魄是学业发展的基础。

另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里,全民健身只是民众健康生活的一个部分,健康中国包括多个方面,它不仅与体育事业相关,还包含了卫生计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等领域政策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形成“健康合力”。

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也是为了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体育也是一种正能量,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最终落实与实现,需要从体育、医改、食品药品安全、环保、教育等多方改革发力。(编辑 欧阳觅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