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白长虹:欧盟作为客源国潜力可观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徐维维 ,实习生栾竹 上海报道
2017-08-31 17:58

欧盟国家到中国的游客每年都保持在300万以上。

8月31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与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发起并主办的“2017亚洲旅游产业年会”在上海盛大举行。本届年会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下亚洲各国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新方向、新机遇。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丝路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白长虹带进行了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欧旅游合作及欧洲客源市场研究"的权威报告发布。

欧盟2014年正式公布“容克计划”以来,与中国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开展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电力能源项目、数字基础设施领域的多元对接合作。在旅游领域,二者合作也不断升温。欧盟国家到中国的游客每年都保持在300万以上,2016年达到了313万;到欧盟的中国游客达到约350万。

白长虹对欧盟各国来华客源国市场的研究分析表明,欧盟来华旅客以中青年居多,多以家庭为单位、采取深度游的形式,停留时间超过一周,人均消费较高,介于1000—3000美元之间,对于酒店、餐饮、酒吧、俱乐部、风景建筑、文化、自然风光尤为关注。

具体来看,西欧各国是来华主力市场,其中以德国和比利时最为强劲;南欧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带领下整体形态良好;而北欧对中国还未产生热情。中东欧国家来华旅客基数较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波兰和捷克值得特别关注。德法都是访华的主力市场,常年人数稳定在50万人以上。在第二梯队当中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呈平稳上升的趋势。欧盟整体作为客源国潜力较大。

不过,中欧双边旅游还存在诸多挑战。白长虹坦言,欧盟国家旅游最大的消费市场是内部,欧盟国家互相之间的旅游占据了主流,在八成左右。同时恐怖主义袭击、欧债危机、社会政治的动态也影响市场正常的成长。在外交方面还存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贸易争端、贸易摩擦和一些大国因素的干扰,对华的信任度有待提高。

白长虹表示,但排除种种客观因素,反观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对主动可控因素的研究更为重要。中国在签证手续、汇率变化、治安以外的安全感、对语言需求的满足度、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为实现进一步的发展,白长虹强调,应实现政府的主导、调控,旅游企业的联动推进,旅游协会辅助协调,以及科研院所、院校人才供应、人员交流、智库服务几个力量的共同联动。需要做出重点努力的方面包括:推广宣传,建立完整的国家旅游形象;加强服务整体品质的提升,规范目的地市场,关注安全形象的突破和发展;在智力支持上加大对欧盟市场的研究,以及相应人才多元的培养和培训;在市场方面采取因地制宜策略。

(编辑:李清宇)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