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消息显示,8月30日下午,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技术验证及应用示范项目技术验收评审会在该校举行,评审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关于项目建设基本情况和分系统验收情况的汇报,经现场质询和讨论,专家组认为项目已完成了预期的技术验证和应用示范任务,具备开通条件,同意通过技术验收。
“京沪干线”顺利通过总技术验收,意味着世界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已经具备开通条件。目前,该干线已经具备各项业务应用能力,未来将向金融、电力、广电、政务等各行业开放,为广大用户提供量子层面的安全服务。
据了解,“京沪干线”项目是2013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由安徽省、山东省共同配套投资建设,并得到了上海市、北京市的大力支持,由中科院领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项目建设主体承担,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协作建设。
该项目的应用示范主要合作单位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并包括由银监会统一协调和指导下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农商银行等各银行单位。
在各单位的配合下,工作人员经过42个月的艰苦努力,突破了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高速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可信中继传输和大规模量子网络管控等系列工程化实现的关键技术,克服了施工难度大、协同协调复杂等难关,最终于2016年底顺利完成全线贯通,搭建了连接北京、济南、合肥、上海全长2000余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同时,该干线还进行了大尺度量子保密通信技术试验验证,开展了远程高清量子保密视频会议系统和其他多媒体跨域互联应用研究,完成了金融、政务领域的远程或同城数据灾备系统、金融机构数据采集系统等应用示范。在半年多时间里,该干线一直进行着各分系统的应用测试和720小时长时间稳定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全线路密钥率大于20kbps,可满足万用户的密钥分发业务需求。
“如果这条线(京沪干线)建得很成功,在通过国家密码局等相关安全部门检测后,我们相当于悬赏,请大家来攻。”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曾在中科院与阿里巴巴合作成立“中科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的发布会上表示。
同时,京沪干线北京接入点实现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兴隆地面站的连接,全线密钥率大于5kbps,已形成星地一体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大大扩展了京沪干线应用能力。
(编辑:吴红缨)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