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艺术市场走向“大众化” 授权衍生品商业潜力巨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唐唯珂 广州报道
2017-09-19 20:02

“既好看又好用”的大众艺术消费时代正在到来。

9月18日,由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南方文交所”)及广东省艺术品行业协会共同举办的“艺术生活家——开启大众艺术品消费时代”学术论坛在广州举行。

本次论坛针对大众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开发、艺术品授权的商业化构想进行了探讨。分为“如何挖掘大众艺术品消费市场”、“艺术授权及文创产业对大众消费升级的意义”两轮学术讨论。

市场“大众化”的孕育

论坛上,南方文交所总经理张志兵就“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与金融”做主题演讲。他指出:“证券化是大众参与艺术消费最成熟的标志。”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拥有较好发展环境。从数据来看,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为298万户,文化产业增加值3024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07%,并达到11.09%的较高增速。文化资产金融化的路径会朝着“产权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方向发展。

艺术消费在我国仍处于未开发的蓝海,普通民众对于“艺术消费”存在“高端化”、“捡漏、暴富”的偏见,未能实现将艺术消费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习惯。中国艺术品行业协会筹备组负责人、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董事长胡月明特别提到,当下艺术市场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艺术消费冷漠”,普通大众缺乏艺术消费意识,然而这类观念正是随着时代发展会悄然发生的。过去中国在装修方面的审美和生活消费需求很少,但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在此方面投入更多的金钱和时间。

南方文交所艺术品中心总经理申小波认为,第四次消费升级会发生在中国。这一轮的消费升级也正是会围绕“文化”的消费升级,从而给文化艺术品市场注入新活力。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温帙在论坛上则着重强调了审美功能一体化。指出艺术消费市场需要解决“既好看又好用”的问题。

(图为第一轮讨论:如何挖掘大众艺术品消费市场)

“艺术授权”新思路

艺术消费中,艺术衍生品占据独特的一席之地,一些原创的作品常常是“孤本”,而通过艺术授权后生产的衍生品将更多地满足消费需求,并达到促进大众审美教育和审美水平提升的作用。

“艺术授权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方式,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国际艺术授权基金主席、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郭羿承在第二轮话题论坛“艺术授权及文创产业对大众消费升级的意义”中谈道。艺术授权应成为一种生活形态,通过它,让生活的城市变成一间美术馆,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不应只是把艺术“送出去”,更应是“卖出去”更显价值。一个例证是,台北故宫艺术衍生品的市场份额从4千万台币跃升至10亿台币。

郭羿承援引“台北故宫”和知名保温杯品牌“膳魔师”通过艺术授权,取得商业化运作成功的案例。其指出国内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市场仍有巨大未开发的潜力,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就是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案例。

深圳318艺术文化投资公司总经理梁锦坚则表示:“通过艺术授权开发的艺术衍生品由于可以规模化产出,使得艺术消费普及速度加快,对于艺术品消费大众化意义重大。”在论坛现场,他还展示了其所在公司打造的3D裸眼版的梵高名画《向日葵》和《星夜》样品,体现“艺术+科技”的融合实践。据了解,该款艺术品获国际艺术基金授权,准备在京东的南方文化旗舰店上推出众筹,每幅价格在六百元至九百元之间,梁锦坚预计将可以达到100万的总销售额。

据了解,以南方文化京东旗舰店的艺术品为例,商城上的每一件艺术原创品,上线前都由艺术家在自己工作室亲自授权后,进行专业鉴证备案认证;艺术衍生品及文创产品,也都有溯源二维码,所有数据均可通过国检中心APP后台查询。“虽然备案过程繁琐,但是提供了数据储备,解决了艺术品的真假问题,从长远来看,意义重大”,南方文化艺术商城负责人蔡蔚称。

(图为第二轮讨论:艺术授权及文创产业对大众消费升级的意义)

(编辑:骆轶琪)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