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投资人:20年前逆势看向亚洲 如今“中国策略”成主流

21世纪经济报道 姚瑶 以色列赫兹利亚报道
2017-09-23 07:00

“当中国资本最初来到以色列市场时,他们聚焦于成熟公司,也就是那些产生资金流、已盈利的或者已有国际立足点的公司。在过去两三年以来,当中国投资者越来越有经验,会发现他们的目标从最初的成熟型公司转移到了早期阶段公司,你也可以在间接投资-风投基金中找到中国投资者的身影。”Tocatly说。

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以北15公里处,有一座叫赫兹利亚(Herzliya)的城市,人口不到10万,但却是以色列硅谷(Silicon Wadi)重要的一部分。在赫兹利亚抬头即见微软、苹果和IBM等全球科技巨头的名字,微软在这里成立了研发中心,又在其中成立了全球第一个创业孵化器,去年底还宣布将在这里建立园区,将分散在赫兹利亚多处的办公室整合起来;苹果也在这里成立了美国境外的第一个研发中心。

“赫兹利亚有很多跨国巨头的研发中心、初创公司、风投基金等等,这些跨国科技巨头往往通过收购一家和他们主业相契合的以色列中小公司,基于此,在以色列成立研发中心。比如,Google在以色列成立研发中心时,收购了Waze,我们是Waze的早期投资者。目前看起来还没有中国公司入驻,传闻有一家中国大公司入驻了,但没有披露身份。此前中国财团收购的游戏公司Playtika的总部也在这里。” 以色列第一梯队的风投基金Vertex Israel(祥峰以色列基金)普通合伙人Heller Heller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专注亚洲-以色列风投业务已超20年。

9月初的赫兹利亚,夜晚仍然炎热,Heller和他的好友Tocatly Tocatly在一家餐厅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Heller的亚洲-以色列职业道路起始于日本,Tocatly则是25年来专注于中国-以色列业务,今年也正是中以两国正式建交25周年。尽管两人起点不同,大约十年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两人的业务开始出现交集。

这个人口不到900万,国土面积比北京市略大的国家,本土市场极为有限,这使得以色列生意人和公司从开始便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而Heller和Tocatly两人的职业生涯,不仅反映了跨国公司、外资在以色列市场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20多年前逆势看重亚洲

“上世纪80年代末,在以色列几乎所有人都喊着去美国、去欧洲,但我却认为全球经济的重心终将从西方转移到东方,我想把我的职业道路和亚洲联系起来。当时,我看到日本经济的崛起,也有不少人说日本将超越美国,我就去了日本,在京都大学取得了法学硕士,后来就去东京做了几年律师,主要做亚洲跨境投资的法务。1995年底,我回了国,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思路,一个是转行做投资,另一个是继续专注亚洲,决定将亚洲资本带到以色列的高科技行业,然后将技术引入亚洲。由于过往经历所累积的资源,我的风投事业的第一笔资金便来自于日本。”Heller说。

“20多年前,相似的看向东方的理念,使我们成为了朋友。不过,在当时人们都看向美国的以色列,这种理念遭到了不少质疑。那时候,日本是亚洲经济的领导者,甚至有人预测该国会取代美国,但我当时想,如何在亚洲市场取得附加值更重要,我选择了中国,因为其地广人多,有成为大经济体的潜力。”Tocatly说。

25年以来,Tocatly的业务重心一直在中国,扮演交易中间人的角色,据Tocatly介绍,其99%以上的生意都与中国有关,参与的中以交易的数量,包括顾问、基金募资、商业合同和并购等各种类型,超过了200宗,总规模超过10亿美元,

Tocatly来自以色列一个保险家族,其中以业务的起点便是保险,她成为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包括中国人寿再保险公司和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以色列的独家代理。此后,机缘巧合之下,她又开始从事航空技术业务,“1993年,我做了第二笔中以生意,我为以色列一家航空技术公司介绍了一笔价值100万美元的飞机引擎修理订单,来自一家中国的航空公司。此后,我和中方公司合作,将以色列的技术介绍给中国公司。”

2006年,中国政府先后发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对中国私募股权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合伙企业法》的修订,使得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能够采用有限合伙这一国际通行的私募基金形式,避免了在公司制下的双重征税,不仅大大提高了私募股权投资的运作效率,而且也拓宽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募资渠道,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

“新政出台后,我便和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国科控股)的高层提议,共同成立一只基金,不过,对方说第一只基金的募资马上要关闭了。后来我成为了这只基金的顾问,牵头一些以色列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家族办公室参与了投资。那时候, 在以色列几乎没有参与中国市场募资的先例,中国市场是完全陌生的,如何提取资本利得、征税等等都不熟悉。在此基础上,这些以色列投资者又参与了多只国科控股基金的募资。”Tocatly说。

Heller则为这只基金提供了架构的顾问工作。“到了2006年,Tocatly和我说和中国资本市场合作的机会终于来了,当时是中国本土私募基金的开端,专业知识稀缺,国科控股想成立风投基金,Tocatly介绍我成为了这只基金的顾问,我帮助他们做了基金架构,使得其架构更能吸引外国投资者,然后她又将以色列投资者引入到了这只基金中。尽管当时的国科控股并不是非常国际化,但还是给以色列投资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双方形成了信任。”Heller说。

中国资本涌入以色列市场

Tocatly在5年多前,开始注意到了中国对外投资的趋势,认为这是个充满机遇的新潮流,由此开始从事中国对以投资的撮合人。

据汤森路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对以色列的跨境并购由2013年的250万美元,上升到了2016年的160亿美元,集中于医疗保健和高科技行业。另外,相关数据显示,中资对初创公司的直接投资和对以色列风投基金的投资也在逐年上升。

“当中国资本最初来到以色列市场时,他们聚焦于成熟公司,也就是那些产生资金流、已盈利的或者已有国际立足点的公司。在过去两三年以来,当中国投资者越来越有经验,会发现他们的目标从最初的成熟型公司转移到了早期阶段公司,你也可以在间接投资-风投基金中找到中国投资者的身影。”Tocatly说。

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和对外投资的兴起,在以色列商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向中国,Tocatly和Heller的业务联系也开始变得更为紧密。

“到了2013、2014年左右,Vertex Israel打算开始募集第4期基金, Tocatly说是时候引入中国投资者了,我提议说,不如就从之前合作过的国科控股开始吧。她是国科控股在以色列市场的独家代表,因此她将国科控股海外投资的相关人士介绍给了我,后来,国科控股成为了我们最重要的中国投资者。可能人们对于中国国企有些刻板印象,比如不易合作,但国科控股相当开放和专业。近期,双方的合作将更进一步,不单单是有限合伙人的关系,我们正在将我们投资组合中的公司介绍给国科控股,国科控股旗下有诸多公司可以进行协同,不过,现在还不到披露的阶段。这其实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做的,将以色列公司带进亚洲市场。”Heller说。

“当时国科控股也想投资以色列,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说服他们间接投资,而非直接投资。我们在说服一些中国投资者时,会表示当你进入一个陌生的市场,投资基金往往是熟悉市场的好开端。”Tocatly说。

“我现在平均每月在以色列接待2-3个中国代表团,他们往往小心谨慎,花时间研究。当中国代表团来考察时,他们往往会去见初创公司、成熟公司还有基金、孵化器等等。另外,我基本每月都去中国,有时甚至是两次。中国的投资者对于中国市场的需求和政策了然于心,他们会来以色列寻找合适的技术,在以色列市场渐渐转变为成熟投资者。当他们寻找初期项目时,相较成熟公司,他们更易在公司内获得一席之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中国投资者投资早期阶段公司。我也注意到,中国投资者已经从早期的LP身份转变成了GP身份,过去一年半以来,开始看到Co-GP(联合投资管理)风投基金。”Tocatly说。

Heller表示,未来想进一步拓展和中国的合作。

“20年以来,我已经参与过了日本和以色列初创公司之间180宗的交易,包括经销权、生产、知识产权授权、技术转移、联合投资和收购等等,像日立、富士通和松下等都是我们的战略投资者。和日本的合作相比,中国对我来说还是新的领域,在拥有了和国科控股以及其他小型的中国投资者良好的合作经历后,希望进一步扩展我们在中国的网络,和更多中国的LP合作,尤其是那些不仅仅是着眼于财务回报,也看中科技的中国资本。跟日本 相比,我想中以两国间的合作市场将是更为广阔的,两国经济协同性很强,以色列是小市场,中国拥有大市场。我们2018年将成立第5期基金,有许多现有投资者已认购了,比如新加坡的淡马锡和日本的SBI控股,但我们希望能够留出一定的空间给中国投资者。”Heller说。

“当然我们注意到了近期中国对外投资政策的收紧,如果有合适的合作伙伴,我们也愿意等待,希望可以建立长期的关系。”Heller坦言。

“之前你问我,中国资本是否已主导以色列市场,我想那要等到我们看到赫兹利亚,出现越来越多中国公司名字的时候。”Tocatly看向餐厅窗外边说道。

(编辑:辛灵,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系:xinlingfly2007@163.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