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跌宕下的转型: 锚定炼化一体化 惠州大亚湾区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悦祺 惠州报道
2017-10-10 07:00

随着《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顺利实施,我国炼化产业规模化、基地化布局初现,预计到2025年,七大石化基地的炼油产能将占全国总产能的40%,大幅度提高我国石化产业集中度,增强实力。

集中式的发展使一批石化园区脱颖而出,其中,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的惠州大亚湾区石化区综合实力自2014年连续四年排名“中国化工园区20强”第二。根据三期规划,石化区炼油、乙烯生产能力将分别达到4200万吨和505万吨,基本建成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对于地方经济来说,石化产业很容易成为支撑。石化区占大亚湾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2017年1-8月石化区工业总产值达到644.6亿元,增长23.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4.1%。

石化产业作为惠州大亚湾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帮助大亚湾区实现以不到惠州市3%的土地,产出了惠州15%左右的GDP,30%左右的税收。

但是,这样的产业结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油价的跌宕也给大亚湾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委常委、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辉坦言,大亚湾区的经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石化行业整体不景气、油价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油价从140美元/桶跌至目前的不到50美元/桶,对区内GDP的影响非常大。实际上,在‘十二五’末期,因为油价下跌,导致整个‘十二五’的GDP没有达到目标。”

另外,我国炼油产能过剩,也是石化区未来发展需要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正在向炼化一体化升级转型,化工产品的布局将逐步增加。

炼化一体化

作为大亚湾石化园区的标杆项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惠州炼化二期项目炼油工程近期捷报频传。据介绍,目前重整装置、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常解压装置常减压装置、48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都已经生产出合格产品。10月2日,全厂生产流程已全部打通。

2013年7月,中国海油在惠州石化一期1200万吨/年炼油工程基础上,新建二期1000万吨/年炼油和120万吨/年乙烯工程,是目前我国在建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

项目由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和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投资额466亿元。壳牌参股后,新增投资60亿元,并负责建设运营乙烯项目,预计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800亿元。

截至2017年8月底,炼化二期项目完成总体进度的98.3%。到2017年底,中国海油惠州炼化一体化基地将形成2200万吨/年炼油、220万吨/年乙烯的产业规模,资产超过1000亿元,产值超过2000亿元。

到时,惠州大亚湾石化区炼油、乙烯生产能力将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实现再造一个石化区的目标,炼化一体化规模将超越上海漕泾化工园区,跃升至全国第一。

除了炼油工程外,120万吨乙烯工程计划2017年11月30日机械完工、试车,2018年一季度建成投产。

中国海油在120万吨/年乙烯工程中引入荷兰壳牌公司资本,由中国海油与荷兰壳牌各持股50%的合资企业中海壳牌拥有并负责运营。在与壳牌前期合作基础上,120万吨/年乙烯工程实现由“壳牌为引领”向以“海油为主导”转变,项目吸引壳牌拿出资金和独有不转让技术,同时项目国产化率也有所提高。

截至9月下旬,惠州炼化二期项目乙烯工程总体进度完成98.48%,预计明年年初实现机械竣工。届时,中海壳牌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乙烯生产工厂,每年向市场提供600多万吨石化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大体量的炼化项目扩产的背景是国际原油价格低迷、国内炼油产能过剩,面临去产能挑战。

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惠州炼化二期项目组总经理赵岩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炼油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显露,如果纯粹炼油一定是过剩的。但是二期项目主打炼化一体化,生产的产品为下游化工提供原料,产品转型升级,往化工方向发展。

赵岩指出,炼化一体化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中海油一期项目中化工产品占生产比例约为35%,二期一体化项目中化工品比例可以达到45%-55%,未来3-5年将再增加10%,达到65%”。

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士向记者指出,炼化一体化将有效对冲行业风险,“如果炼油厂只能生产汽煤柴等成品油,一旦行业低迷、产能增加、竞争加剧后,成品油卖不出去,就面临亏损的风险。如果只有化工产品,也面临同样的局面”。

从目前看,在炼油相对过剩的情况下,由于过去三年以来全球石化行业资本支出及新增产能大幅减少,也致使乙烯等基础化工原材料供应缺口增加。根据IHSMarkit相关数据,2020-2030年,全球对乙烯衍生物的需求每年还将增长500万-550万吨。亚化咨询预计,到2021年,中国乙烯产能将达到3700万吨,当量需求将达到4400万吨左右,当量缺口约为1500万吨,届时中国乙烯市场依然存在巨大缺口,存在巨大的市场前景。

这种石化产业结构性调整升级也是大亚湾石化园区的升级方向,黄辉表示,未来石化区的发展会把化工的比例进一步提高,炼油的占比会相应有所减少。

产业链图谱

项目的扩产除了增加相应企业的规模外,也将进一步扩大大亚湾石化区下游延伸项目的产能和拓宽招商引资空间。

中国海油惠州石化工程专家王平介绍,得益于隔墙供应,惠州石化炼油生产出的产品,通过管道、管廊输送到乙烯项目,产品在园区内消化的比例在45%-55%。除了油品,园区内正在建设的华达通未来可消耗惠州石化产生的二氧化碳60万吨。

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唐凤灵介绍,石化区目前有79个项目,除了一些供应工程、基础配套设施项目之外,光是生产型的项目就有50多个。其中有一部分是中海壳牌的隔墙供应客户,有1/3的产品可以在园区内消化。中海壳牌的园区内隔墙供应客户包含了普利司通、LG、巴斯夫、台湾李长荣集团、日本三菱丽阳株式会社等。

科莱恩化工(惠州)有限公司也是中海壳牌园区供应链中的企业之一。

该公司是由瑞士科莱恩集团在中国投资的第一个环氧乙烷衍生物工厂,为化工产品、化妆品、药品等生产基础材料助剂和表面活性剂等,是国内目前唯一获得医药产品生产资质的化工企业。

科莱恩化工(惠州)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张宁波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主要原材料环氧乙烷主要是依靠隔墙管道由中海壳牌供应。中海壳牌扩产后,公司产能也有望提高,双方正在沟通后续合作。

同样落户于大亚湾石化区的惠州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食品级二氧化碳系列产品生产厂家,主要客户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健力宝、百威英博啤酒、青岛啤酒、雪花啤酒及燕京啤酒等,是目前中国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二氧化碳最大的供应商。

该公司通过回收利用中海壳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13万吨/年、食用干冰8000吨/年。

惠州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厂长钟建交向记者介绍,公司专注与大型石化配套,正是看到中海壳牌的需求,公司才在石化区落户。“在2008年工厂投产前,中海壳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一直是对空排放,目前工厂可回收利用中海壳牌全部二氧化碳废气共计10万吨/年,随着二期项目即将投产,二氧化碳的合作也在洽谈中。”钟建交说。

石化园区的产业链延伸还体现在上游基础配套上,目前园区由全球三大气体供应商之一普莱克斯为企业供应氮气、二氧化碳等工业气体;由全球第二大仓储物流公司欧德油储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第三方仓储和管廊服务;国华惠电和LNG电厂为园区企业集中稳定供应电力和高压蒸汽。

这种配套得益于石化区的招商图谱,通过设计产业链模型,针对园区内企业的供应链需求精准招商。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打造“优等生俱乐部”。目前已落户的79宗项目中,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先企业投资项目金额占园区项目总投资的近90%。

黄辉介绍,园区致力于补强产业链。2015年引入的行业领先企业伊科思填补了碳五、碳九产业链空白,基本形成碳二、碳三、碳四、碳五、芳烃、碳九等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同时,推动园区产业链向高端化发展,明确石化中下游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8000万元/公顷,以炼油和乙烯为“核心”,加快发展石化中下游深加工产业集群、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延伸发展产业链,促进产业关联发展。

(编辑:李清宇,邮箱:liqy@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