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丨习近平的广东足迹

南方周末
2017-10-12 10:25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深圳罗湖区渔民村社区。(新华社/图)

对于广东这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寄予厚望、亲切指导。

五年前,刚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把首次离京视察调研的地点选在广东。习近平说:“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的历史进程,宣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

历史迎来了新的时代,发展也到了新的阶段。在习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指导下,广东砥砺奋进,不负厚望,交出了沉甸甸的答卷:经济总量连续28年稳居全国第一位,2014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划分标准,广东已接近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在邓小平塑像前,习近平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在2012年广东之行结束之前,习近平说,“广东在改革开放中长期走在全国前列,党中央在研究推进全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广东的实践和经验,鼓励广东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习近平在2014年全国两会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东是经济大省,必须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走在前列,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至今让林志强仍难以忘怀的是习总书记见他时说的一句话,“东濠涌以及遍布广东各地的绿道都是美丽中国有序发展的局部细节。如果方方面面都把这些细节做好了,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就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说,希望广东积极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落实好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要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改革开放近40年,到明年我们要隆重地纪念一下……”2017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说。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敢于尝试,大胆创新,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对于这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寄予厚望、亲切指导。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把首次离京视察调研的地点选在广东。习总书记说:“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的历史进程,宣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

他在视察广东期间说:“广东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广东要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

2014年3月,在参加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东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协同推进各领域改革,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让阳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更好占领阵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了十八大以来广东的各项工作,希望广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历史迎来了新的时代,发展也到了新的阶段。在习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指导下,广东砥砺奋进,不负厚望,交出了沉甸甸的答卷:经济总量连续28年稳居全国第一位,2014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划分标准,广东已接近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新华社/图)

“鼓励广东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2014年1月,广东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贯彻落实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广东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中央提出的改革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

2017年9月9日,周六下午,深圳莲花山公园刚刚经历一场暴雨,但是在位于莲花山顶的邓小平塑像前,依然游人如织,一个来自中亚地区的旅行团在铜像前拍摄集体合照,在山顶广场上俯瞰,深圳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

2012年12月8日也是个周六,当天上午,习总书记来到莲花山公园向邓小平塑像敬献花篮,随后向邓小平塑像三鞠躬。

习近平总书记的身边,除了陪同考察的广东官员外,还有4位老同志,分别是原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原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原广东省委副书记、佛山市委书记欧广源和原广东省委副秘书长陈开枝,都在1992年现场见证过小平南方视察谈话。

在莲花山公园见到习总书记的5天前,时年72岁的陈开枝接到广东省委的电话,被告知有任务。退休多年的陈开枝意识到这次任务非同小可。

“总书记上任只有22天,就选择来广东,这是打破了惯例。”陈开枝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这实际上是给全国、全世界一个重要信号,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一定会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走下去。”

在莲花山上,站在习总书记的身边,陈开枝对他说,“总书记,我觉得当年小平同志的几句话很重要,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习总书记微笑着边听边点头。

陈开枝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在向邓小平塑像鞠躬时,4位老同志被安排和习总书记一起站在了第一排,其他领导在第二排。

在邓小平塑像前,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临走前,习总书记在塑像后面挥锹铲土栽下了一棵高山榕树。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仙湖植物园也栽了一棵高山榕树。

位于深圳河北侧、与香港隔河相望的渔民村,是习总书记视察广东第二天到访的第一站。1984年邓小平曾视察过的渔民村,被视为深圳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缩影。原本依靠捕鱼捞虾艰难度日的渔民村人,在改革开放后得益于特区政策和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开办工厂发展集体养殖,成为国内首个“万元户村”。在渔民村2001年开始进行的城中村改造重建中,0.25平方公里的渔村完全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高档花园社区。

2012年12月8日上午9时,习总书记来到渔民村,渔民村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兴炎全程陪同。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总书记专门看了邓小平1984年视察时的照片,并挨个点出了照片中陪同人员的名字。在了解渔民村的发展历史后,习总书记笑着说,感谢改革开放。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每每提到“改革”二字,陈开枝总会习惯性地将手握成拳头。陈开枝的理解是,习总书记的此次广东之行,“展现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这种决心和立场,绝不回头。选择广东作为上任后地方调研的第一站,是希望广东大胆尝试,坚持改革路子继续走下去。”

从广东回到北京的20天后,2012年12月31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二次集体学习,改革被定为此次学习的主题。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开放和当代中国命运联系起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说,“现在,解决我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必须深化改革开放。”

随后,新一轮的改革全面启动。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体制的改革,首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一年后的2013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担任组长。截至2017年8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召开38次会议,每次会议都由习总书记主持和部署。2014年,各省相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按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在全国各地部全面铺开。

在2012年广东之行结束之前,习近平总书记说,“广东在改革开放中长期走在全国前列,党中央在研究推进全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广东的实践和经验,鼓励广东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五年来,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汲取改革的勇气与智慧,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014年1月11日,广东召开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这次全会提出,广东加快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抓住改革机遇、赢得发展优势、收获发展硕果的进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我们又面临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能否抓住新一轮改革的机遇,对广东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新一轮改革的机遇被广东牢牢抓住。在全会开幕的第二天,广东就拿出了具体行动,《中共广东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被审议通过,其中提出了包括10个部分的共52条具体改革任务。该文件要求,到2020年,广东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中央提出的改革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

全面深化改革在广东全面展开。2016年1月27日,广州铁路运输第一法院首次开庭审理了“民告官”案件。从2016年起,广州地区的行政诉讼不再由广州的两级法院进行审理,改由铁路法院集中管辖,而铁路法院由省直管,与广州市行政区划相分离,从而破解了地方保护主义。随后,广东高院在总结试点法院集中管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陆续在深圳、珠海、广州等17个地市全面启动行政诉讼改革。这项旨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司法改革措施,广东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行政诉讼改革是广东全面深化改革的缩影。在新一轮改革的主体框架在广东搭建后,2015年广东完成了448项改革任务,2016年又完成了368项。截至2016年底,中央在广东部署安排的87项试点全部启动实施,其中13项顺利完成。

2014年3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并与代表们亲切交谈。(南方日报供图/图)

“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

2014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这是在中央规划全面深化改革后,全国第一个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9月,广东省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大企业广泛设立研发机构,确保年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2017年8月,中国联通宣布混改,联通新引入的战略投资者中有一家名为光启互联的公司引人注目。光启互联是深圳光启集团的一家子公司。

在2012年12月7日下午,习总书记视察了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这是光启集团全资注册发起的一家民办非企业新型科研机构。光启集团总裁刘若鹏当年29岁,带领近300位青年科学家,主攻超材料、传感与网络等尖端核心技术。

刘若鹏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在视察时,习总书记对新兴领域非常关注,“问得非常细”。刘若鹏说,“(习总书记问)超材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材料,我回答说超材料是一种材料设计的技术,是一种设计的手段和工艺,它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材料,跟传统的材料科学有非常大的差异性。”

“科技的力量在于,能让我们不仅成为一个跟随者,而是作为一个并行和领跑者,我们要做的是真正从底层的科学源头促成产业链生产力的变革。”刘若鹏说,“我在超材料这个领域做了15年的研究,可以拍着胸口说,我们国家的超材料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而且是运用在了我们最有力的尖端装备上面,已经在生产力和行业的变革上付诸了实践。”

刘若鹏称,习总书记在视察光启时有两个嘱托,一个是要择天下之英才而用之,另一个是做新时期的钱学森。这两项被刘若鹏写入光启团队的践行理念。

从广东回到北京的4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创新的实质效果是优胜劣汰、破旧立新,“我们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这是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在首次全国两会上的重要指示。

在这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发展提高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和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两会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东是经济大省,必须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走在前列,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广东创新发展的总定位。为了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广东一系列政策在全国首开先河。2014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这是在中央规划全面深化改革后,全国第一个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创新驱动发展”随之上升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2014年以后的3年,广东每年首个全省性工作会议都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

此后,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路逐步明晰。2015年2月,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等政策措施均为国内首创。同年9月,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这是全国第二个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0月,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习总书记视察光启后的这5年来,刘若鹏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光启集团从不到三百人发展到超过两千人,“从规模来讲,这几年增加了十倍”。至于超材料的技术及产品,“2012年早期产品刚刚开始出现,到了2017年,我们可以说天上最苛刻的、速度最快的、要求最高的有了,水里面有了,陆上有了,并且还成功降低了超材料的成本,应用在了高端的汽车领域里面。”

光启所在的城市,也将迎来创新发展新的机遇期。2017年5月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广东将要借鉴美国128号公路创新廊道的经验,以广深沿线为主轴整合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走廊,为全省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是广东推动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其立志成为“中国硅谷”和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极。9月27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勾勒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线图——以深圳、广州、东莞为主体,架起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承载改革开放近40年最优质的创新资源,将成为广东链接全球创新体系的门户。由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延伸开去,创新要素的集聚将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加速珠江两岸创新经济带的形成,牵引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发展。从珠三角向外辐射,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将从根本上改变粤东西北发展格局,带动广东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全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落地后,2016年,广东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752家,总量达19857家,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9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12%,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

9月26日下午,省委书记胡春华主持召开广东省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暨企业研发机构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大企业广泛设立研发机构,确保年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创新驱动发展的鼓点,已经响彻南粤大地。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新华社/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

201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份行动计划。到2017年7月底,广东省国有“僵尸企业”通过清算、破产、注销,委托平台集中处置等共实现市场出清2394户。

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用“大势所趋,刻不容缓”来形容当下的经济形势。他提出:“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彼时,习总书记已经高度关注经济结构调整。

这种关注,在广东工业设计城原总经理邵继民看来,体现在视察的细微之处。邵继民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他在介绍一些新产品的功能和高新技术发展的情况时,习总书记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对中国产品升级换代充满期待。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在习总书记视察过的广东工业设计城的介绍中,有一组数据,格外醒目:截至2017年6月底,广东工业设计城共聚集了设计师8120名。

之所以会提到这个数字。邵继民称,在习总书记视察行程即将结束之时,他表达了设计城800名设计师对总书记的祝福。邵继民说,“我没想到习总书记会回复我说,希望我下次再来的时候,你们这就有8000名设计师了。”

时隔5年,邵继民再次回忆起这个片段。他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习总书记的这句话不仅仅是对设计师数量上的期许,背后还有更大的期望,“习总书记是想让广东甚至全国,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结构性改变。”

在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对中国的经济形势做出了判断,指出了我国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状况。”

2014和2015年,经济新常态成为网络热词。对中国民众而言,新常态带来的最为直观的变化,反映在GDP的增长率上。2015年,中国GDP增速6.9%。这是自1990年以来,最低的增长速度,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连续六年下滑。

经济数据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供需矛盾。邵继民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过去三十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近十年以来,这种靠模仿、复制的低端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导致巨大的产能过剩。”

这引起很多人的担忧,其中最大的疑问就是,新常态是不是一种坏状态?在2016年1月份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会上,习总书记回答了这个问题:“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

2014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与广东团的代表们一起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结构调整问题,习总书记用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八个字。他说,腾笼不是空笼,要先立后破,还要研究“新鸟”进笼“老鸟”去哪,要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

今天看来,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中央已经至少进行了三年的调研与考察。

时间拉回到2015年11月。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召开,会上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也是该词首次出现在中央级别的会议上。随后,G20峰会、APEC演讲中,习总书记也提到了这个词,同月的国务院常务工作会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出现。

这一新鲜的经济术语真正引起大众关注,则缘于它首登中央政治局会议。这被普遍认为是在给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官方的标准阐述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换言之,面对困局,中央改变传统上仅以“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抓手的管理思路,而将眼光扩展到供给与生产端,从双侧入手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

回顾近两年,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广东省有多份重磅文件落地,完成了从布局到落子的过程,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了经验。

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突破口。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份行动计划。

“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中,去产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相比于其它传统的能源与钢铁省份,广东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这不仅旨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此番探索也与未来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息息相关。

事实上,广东的“僵尸企业”处置政策设计也不乏亮点,包括建立数据库以精准识别“僵尸企业”;分类处置,重点对准国有“僵尸企业”;利用基金和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处置等,这些举措为全国范围内处置“僵尸企业”提供了经验。

到2017年7月底,广东省国有“僵尸企业”通过清算、破产、注销,委托平台集中处置等共实现市场出清2394户。

另外,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另一个“亮点”。以广州为例,截至2016年6月共有28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广州投资近800个项目。其中120家在广州设立了总部或地区总部。广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65%,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62%,形成了汽车制造等5个超千亿级的产业。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林平凡,长期关注广东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广东这两年来,找准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路,集中资源补齐科技创新、创新型经济等短板,使得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这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另一种范式。”

最近,广东省为进一步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降成本这一任务上寻求突破,出台了《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该政策举措共有十条,其中有七条都是关于如何为制造业企业降低成本的。排在首位的就是长期备受诟病的企业税费负担。

在林平凡看来,未来的广东,既要实实在在地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地,也要做强做大广东的优势产业,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彻底调整并优化广东的产业结构。

2017年,被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经过深刻的新常态认识和充分的实践,越来越多的市场弄潮儿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在于结构、关键在于企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余淼杰教授认为,“我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围绕企业而来,通过企业创新升级,最终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供给水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6年9月,广东省印发《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8年,全省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全面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省控江河湖库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全面达到小康社会环境类指标目标。2017年9月,广东又明确提出打造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并以生态为优先打造滨海旅游公路。

林志强是广州越秀区北京路大塘街党建工作指导员,在大塘街工作了十几年。2012年12月11日,他像往常一样,去大塘街道办下辖的社区探望老党员。这一次他要去的地方是东濠涌所属的北横社区。而此时,习总书记正在东濠涌视察。

“我不知道习总书记在那里。当时站在涌边,习总书记主动走到我身边,伸出手来和我握手。”林志强清楚地记得那一天的情景,“他问我感觉这里的环境如何。”

东濠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了当天的一个细节:“习总书记进入博物馆后,只去了第一展厅,而这个展厅正是东濠涌治水的整个过程。”

从2009年开始,历经六年时间,东濠涌从一条公认臭气熏天的河涌变成了一条可供游人栖息的“绿带”。

至今让林志强仍难以忘怀的是习总书记见他时说的一句话,“东濠涌以及遍布广东各地的绿道都是美丽中国有序发展的局部细节。如果方方面面都把这些细节做好了,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就能实现。”

在习总书记看来,“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考察云南大理时,他说:“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

早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总书记就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他把生态环境保护视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在参加2014年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习总书记很关心广东的生态环境问题。“珠三角现在PM2.5是多少?”“广州市对机动车限行限购吗?”“东江的水质怎么样?”他一边听代表发言,一边询问。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2012年在广东视察时,习总书记曾如此评价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一组数字将环境的痛赤裸裸地展示出来:2013年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空气达标比例仅为4.1%,全国1.5亿亩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

“十八大”后,环保被提上越来越重要议事日程。环境保护议题被列入了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中。2015年1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正式实行。中央环保督察组所到之处,更是犹如环保旋风。从2015年起,4轮督察立案处罚19770件,问责13003人。

随着大力整治,环境开始趋向好转。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4年按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74个城市中,达标比例为10.8%,2015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4.9%。珠三角地区则于2016年在全国三个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区中率先整体达标,创建了国家重点城市群空气质量达标改善的成功模式。其中惠州、深圳、珠海位列空气质量前10位城市。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2015年底到2016年初,各省陆续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其中,广东省主要从“生态补偿”和“环境保护考核”两点出发,针对大气、水、土壤的防治工作,推动改革。

2016年9月,广东省印发《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8年,全省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全面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省控江河湖库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全面达到小康社会环境类指标目标。2017年9月,广东又根据粤北发展实际提出打造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保护好南岭自然生态,增强提供生态产品的功能。另根据省交通运输厅的初步方案,广东还将建设滨海旅游公路,串联沿海14个市的滨海景区景点、特色小镇、渔村乡村,全长1500多公里,打造全国最长最美的滨海旅游长廊。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

2013年至2015年,广东省共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02.95亿元。2016年中央和省、市、县各级财政用于广东省扶贫开发的投入总计143.18亿元。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省57.36万人实现稳定脱贫。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众的关注点是全方位的,衣食住行样样都涉及民众利益。民生问题千头万绪,总得找个“线头”。习总书记把目光投向了脱贫,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

据陈开枝回忆,在五年前那次交谈中,习总书记勉励他们四位老人退下来后还要继续发挥余热,还专门对他说:“听说您现在搞扶贫工作,也是卓有成效。”陈开枝对此很欣慰。在他看来,扶贫一直是习总书记十分关心的内容。

实际上,从深圳到顺德,习总书记广东之行的一路上,只要有机会就会和民众亲切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在深圳的邓国华一家,习总书记仔细询问了他们的收入,在顺德北滘镇黄龙村,他又去了当地贫困户张锡尧一家。

2012年,习总书记在黄龙村看望张锡尧夫妇时,他们还居住在简陋的平房内,只有两个房间。现在,张锡尧一家已经搬到了黄龙村三丰河畔的一幢两层半的楼房。据黄龙村原村书记介绍,这座房子是政府用“异地置换”的方式,并发动社会筹集资金,给张锡尧一家建的新房。

“张锡尧现在的身体比总书记来时有所好转,常做些打工的活。”村上一位姓陈的村民说,“他女儿张俭娜已经大学毕业,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当老师。”

和张锡尧一家一起变化的,还有他们所在的黄龙村。

在村民的记忆中,5年前的黄龙村村道泥泞、社区活动中心前的富临公园也破破旧旧,被顺德区认定为20个“经济发展较慢村之一”。如今,这里道路整洁,公共活动场所多处可见。黄龙村党委书记仇培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3000元,而在五年之前这一数据还只是在13000元左右。”

黄龙村的变化与位于村口的黄涌工业园区的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整个园区约203家企业,为本地村民的就业提供了方便。同时,众多异地务工人员纷纷将住所选在了黄龙村,如今,黄龙村的外来人口数量,已从2012年时的6200多人猛增至11000多人,而房屋租金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习总书记来的时候,村民股份社每股分红只有4000元左右,到了2017年已经突破6000元。黄龙村的经济情况已经排在北滘的中上水平。

黄龙村不过是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缩影。2015年11月,广东省委十一届五次会议在广州召开,省委书记胡春华提出,广东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补齐扶贫开发工作短板,是其中一块重要内容。

为此,广东省委出台了一揽子计划。2016年6月,省级层面的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认定广东省农村70.8万户176.5万人为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村为相对贫困村。11月30日,"1+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所涉及的26个部门配套方案全部出台。

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广东省共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02.95亿元。2016年中央和省、市、县各级财政用于广东省扶贫开发的投入总计143.18亿元。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省57.36万人实现稳定脱贫。

2017年8月,广东召开全省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会议,决定将2277个省定贫困村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按示范村标准推进,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根本改变广东农村落后面貌。

对立志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来说,民生改善绝不仅是收入增加。教育、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邵继民回忆,在参观广东工业设计城的20分钟里,有15分钟都停留在“幸福生活馆”,习总书记最感兴趣的一些产品,往往和老年人、残疾人有关。

五年来,广东省把财政支出向底层群体倾斜。2013年底,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提高我省底线民生保障水平的实施方案》,明确2014年至2017年全省底线民生保障资金总支出超过820亿元,惠及5400多万人次。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残疾人保障、孤儿保障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如今,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老龄化任务繁重,是不争的事实。广东省为此出台《关于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关于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实施方案》,目前,广东省医养结合试点已经启动,广州、深圳、东莞、江门列入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地区。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罗湖区渔民村社区了解基层党建和社区工作情况。(新华社/图)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香港出席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仪式。粤港澳三地行政首长和国家发改委领导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2017年2月27日,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马兴瑞赴广州南沙调研,提出要把自贸区打造成为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在广东省各项改革里,自贸区建设被称为“最大的改革”。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曾以一段比喻指出开放的重要性:“当年,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但是“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是习总书记在广东向全国乃至世界释放出的信号。回望五年前习总书记的5日广东之行,作为十八大后的首次地方视察,习总书记沿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路线,宣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刚到广东,就来到了位于珠江入海口东岸的前海。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被视为“十二五”时期广东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

在前海管理局一位官员看来,习总书记的来访赋予了前海更高的战略意义,“总书记首次地方调研首选广东,广东首选了深圳,深圳最先来的是前海。”

201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来自前海管理局的相关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当时习近平兼任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该规划就是在他支持下通过的。

习总书记视察前海时提出,前海的发展,要准确把握中央给予的定位,“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在前海管理局的理解中,习总书记这里所指的依托,“一方面是依靠,一方面是托举”,依靠香港的资本、科技和人才发展经济,同时为香港服务业扩大空间、推动香港的产业结构优化。

上述官员介绍,深圳在近年来发展到了一定高度,而香港却因产业结构不完善遭遇发展瓶颈,前海合作区能够在推动香港结构优化方面发挥杠杆作用,而深圳则可以在深港合作中学习到香港先进的国际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经验。前海成立的廉政监督局,就是借鉴香港廉政公署的经验,合并了纪委、监察、检察、公安、审计等多部门的监督职能。

一位见证了前海发展的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习总书记视察时,前海刚刚完成填海任务,当时仍是一片滩涂。这5年来,前海飞速发展,前海管理局的相关文件中,用“沧海桑田,换了人间”来形容前海的变化。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在前海合作区内,路牌字体多是在香港常用的繁体字。在前海管理局的“e站通”服务中心内,来这里注册企业的人挤满了整个大厅。前海管理局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港资企业在一天内就能办全企业注册手续。

在深港合作层面,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前海明确将三分之一的空间面向港企出让,在合作区成立以来,累计面向港企出让土地14宗,面积33.5公顷,占比47.1%,建筑面积约248.2万平方米,占比50%。

据前海管理局介绍,2017年来,片区内新增注册港企571家,注册资本376亿元,截至7月末,累计注册港资企业4654家,注册资本4209.8亿元。在2017年上半年,片区内港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75亿元,占总量的35.4%,实际利用港资18.93亿美元,占总量的96.9%。前海管理局方面称,港企作为片区经济支柱的作用日益显现。

习总书记在前海视察时说:仿佛让人看到了深圳初创的景象。一张白纸,从零开始,可以画最美的图画。这里将来又是一番沧桑变化,令人期待。

“最美的图画”正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在前海,珠海横琴新区和广州南沙新区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为粤港澳合作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说,希望广东积极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落实好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世界级城市群呼之欲出。2017年,由广东九市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被首次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香港出席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仪式。粤港澳三地行政首长和国家发改委领导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层面,粤港澳区域的发展与整合也正式迈入湾区经济的新阶段。

港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粤港澳合作深入的背后,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坚持。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要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贸易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背景下,习总书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思想,为中国开启了新一轮全方位开放的大门。

2017年2月27日,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马兴瑞赴广州南沙调研,提出要把自贸区打造成为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支撑和引领全省新一轮对外开放。在广东省各项改革里,自贸区的建设被称为“最大的改革”。

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4月,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新批设立港资直接投资项目5547个,累计吸收港资企业实际外资72.4亿美元。

广东省长马兴瑞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长期以来,广东通过与港澳合作,引进了大量资金、技术,接入了国际市场。特别是近两年来,广东在吸引港资参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服务业已经占据香港在粤投资总额的半壁江山。”

铭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广东正在继续奋力走在前列。

(来源:南方周末)

(编辑:张楠)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