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小的硬币,从造币厂生产出来之后,由央行发行库通过商业银行网点投放向市场(居民和企业),再回笼至银行,经过清分,完好的继续投放市场,损坏的上交央行进行销毁。
这样一场旅行,中间涉及到硬币运输的资源投入和清点分装的技术更新。
上海是全国首批投放硬币的省市之一,自1992年至今,硬币在市场上有了较大的沉淀量(没有在市场流通)。于是就有了“自循环”这一概念:发挥商业银行在激活硬币存量中的作用,提高硬币流通,减少生产,节约国家资本。
工商银行上海市北区支行目前单日回笼的硬币量平均在40-50万枚,最高峰时有80-100万枚,主要来自公交公司和寺庙,提供上门回收硬币服务的公司有700多家;每天向市场投放的硬币量平均在30-35万枚,主要投向超市、医院、商场等,剩下的“库存”则投向银行同业。
一边是货币回收服务升级,另一边是移动支付使得硬币(零钱)使用需求减少。
据工行上海市北区支行行长金列奇介绍,过去支行硬币为净投放,主要是因为硬币回笼依靠人工效率较慢。而该支行使用的整套硬币清分设备,从挑拣(出假币、冒充币、损毁币)到打卷、装箱,大大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图:硬币已经过筛拣并打卷)
(图:打卷后的硬币组盒)
这一上海目前最先进的硬币清分流水线已经服役超10年,据金列奇介绍,新的流水线设备已经在招标过程中。
(编辑:周鹏峰)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