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改革前行”系列述评之五:坚持协调发展,中国夯实全面小康基础
在过去的五年,中央先后制定和推动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这三大战略的共同特点,是跨越行政区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15年10月举行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协调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一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妥善处理发展中的重要关系,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突出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正面回应,通过协调各种关系和比例来解决各种发展的不平衡。在过去五年,中国在推进协调发展方面全面布局,稳步推进,丰硕累累。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创造了发展奇迹,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因为缺乏系统性的协调,也导致了局部失衡。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强调“全面”就是对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提出更高要求,就是要求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也要全面。如果到2020年在经济发展总量和增长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因此,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就是通过改革弥补短板,推动整体发展的协调性,缩小各种差距与失衡。
因此,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会议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二
为了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有抓手去推动,打破行政区划的条块分割,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承担了这样的任务。
在过去几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其树立为协调发展的典型与榜样。早在2014年2月,他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提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北京、天津、河北虽然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但是,长期以来河北发展远远落后于京津两地,北京则因为集中太多资源出现了大城市病,这种发展两极化的失衡主要是不同行政区划缺乏协同发展所致,必须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京津冀一体化。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行政区划并不必然就是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的障碍和壁垒。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用得好就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更大优势,用不好也可能成为掣肘,需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这就要求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央会同三地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一张蓝图干到底;重点是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最终目标是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京津冀市场一体化。
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由此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2016年2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关于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有关情况的汇报》。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这个规划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至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谋划指导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蓝图完成。
其中,雄安新区的设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随着雄安新区规划设计的完成以及启动建设,未来雄安新区将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强有力的推手。
三
在过去几年,“一带一路”战略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带领世界走出萧条与迷茫的全球方案。在国内,各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西部地区和西南地区与周边国家开始推进互联互通,挖掘发展潜力。
针对一带一路这一国际倡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东中西部地区都有很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过去是边缘地区,而一旦同周边国家实现了互联互通,就会成为辐射中心,发展机遇很大。”他进一步强调,“今后,区域政策的一个要点是统一国内大市场,这既是区域政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要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坚持协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更好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我们鼓励和支持地方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地方则应该立足本地实际,以内外联动的大视野创造性开展工作,但不要打乱仗。要加强相邻省份、产业关联度高的省份之间的协作,形成发展和对外合作的集群优势。
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不能因为经济发展而污染环境,出现新的不协调。因此,他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意味着协调发展并不仅仅是缩小区域间或城乡间的经济差距,更要弥补环保方面的短板。这一要求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中也居于重要的位置。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就是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立足长远、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这样的短板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在其他诸多领域中也有体现。因此,中国各级官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当地实际,寻找短板,弥补短板,在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化解一些历史欠账,坚持整体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国家的现代化。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