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党代表、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 中央“三农”政策 让农民兴奋安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海平 北京、南京报道
2017-10-19 07:00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有两支笔,其中一支是专门用来标注工作和文件中涉及到的“三农”话题。

作为一名基层党代表,无论到哪里,“三农”问题总是吴协恩最为关注的领域。

怎样看待“三农”和改革?在一个新的时代,靠什么将华西村的事业延续下去?中共十九大党代表、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吴协恩表示,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三农”方面的论述,让农民感到极大的安心,也给了基层干部充分的信心。华西村能有今天,尤其是近五年来各方面工作又取得长足进步,靠的就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因此,改革创新就是华西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土地承包延期让农民安心

《21世纪》:对习近平向党的十九大大会所作的报告,你有何感触?

吴协恩:会议好、时代好、未来好,这是我总体上的感触。

作为基层代表,我感觉报告很接地气,报告内容都是基层干部和群众最想听到的话。

从华西的发展看,跟上了每一个时代。现在,中国到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强国梦的“中国时代”。

现在的华西人不再是过去一亩三分地上种田、办厂的华西人,依托“数量转质量、体力转脑力”的产业转型,业务已经遍及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全国各个地方。

《21世纪》: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你怎样理解?

吴协恩:其实,报告中最让人激动和感动的地方,是展示了一幅中国未来的美好蓝图,这是最让9亿农民安心、放心、开心的事。听了报告中有关“三农”方面的论述,我和广大农民一样,感到极大的安心。

如同报告所强调的,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以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报告中这些有关“三农”方面的论述,给了我们基层干部充分的信心。

近十年来,华西一直秉承精打细算的用地理念,走出了一条颇具华西特色的用地集约化道路。一是村建统一规划,集中省地;二是归并零星企业,高效用地;三是盘活存量,借天生地;四是保护环境,生态绿地;五是产业转型,跨国要地。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江苏开展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探索出了乡村复兴的新路径。为此,我们先后关停了9家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仅2013-2016年,我们在冶金上的技改就投入了11.6亿元,实现了环保指标全部优于国家标准,使这一方水土真正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

报告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华西在山北已经建立了高品质稻米种植基地,选派7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大学生农民,发扬工匠精神种植1000亩生态有机大米。他们改良了土壤,相关标准全部优于国家标准。

未来,我们要把精品农业做强做精,通过产业示范、模式输出等,把经验复制到全国,为国人的健康、食品的安全,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

今后五年,我们要把华西建成一个“农村都市”,既要有都市品质,又不失农村特色,要让老百姓享受到城市里的公共设施。“农村都市”要具备这样八条标准:发展更高质量、管理更具规范、生态更加宜居、文化更促繁荣、人才更大舞台、社会更多包容、幸福更有温度、干群更讲正气!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关键

《21世纪》:就改革创新来说,华西下一步有何打算?

吴协恩:华西村能有今天,尤其是近五年来各方面工作又取得长足进步,靠的就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过去的钥匙打不开现在的锁。依靠改革创新而不断前进的华西,在未来发展的齿轮上又添了油,我们的信心和动力更足了。说到底,改革创新就是华西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但是,我认为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的农民都富了、全国的人民都富了,才是最开心的事。近十年来,华西已为全国各地培训基层干部40万人次。根据中央精神指引,未来还将通过智力扶贫、产业扶贫等方式,带动更多人和地区富起来。可以预见,未来全国农村都将脱贫摘帽,全国的农民都会与今天的华西人一样开心。

至于你说的改革领域,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我看来也有切身感。我认为,基层党组织存在党员结构调整难、流动党员管理难、支部书记选任难这三个难题。比如,支部书记选任难,难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待遇收入不协调、工作机制不完善”。

村书记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人物,“上管海陆空、下管垃圾桶”。怎样选好、用好、培养好村支部书记这个领头羊,怎么做,我们也在探索。

(编辑:李博,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wanghp@21jingji.com,libo@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