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疗法新思路:中科蓝华探索疟原虫治疗癌症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肖玫丽 广州报道
2017-10-20 10:06

除了CAR-T,还有更多癌症免疫疗法正在探索研发中。

10月19日,蓝盾股份(300297.SZ)控股股东投资组建的中科蓝华宣布与上海思科瑞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者为中科蓝华注资数千万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中科蓝华正在探索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疟疾是一个领域,癌症是另一个领域,而疟疾与癌症跨界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域。”

疟疾上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因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该疾病与艾滋病、肺结核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传染病,全球有34亿人处于疟疾风险当中。上世纪70年代,中国人发明的抗疟新药青蒿素,成为世界抗疟药物研究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复方青蒿素药物作为抗疟首选药品。

不过,很少人注意到的是,疟原虫(疟疾的病原体)感染在历史上曾经成功地应用于神经性梅毒(晚期梅毒的一种)的治疗,因此该疗法的发现者奥地利科学家Julius Wagner-Jauregg荣获1927年诺贝尔医学奖。

什么是以疟原虫免疫疗法为基础的肿瘤综合治疗解决方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中科蓝华创始人兼CEO陈小平如此描述:以疟原虫免疫疗法为基础,疟原虫子孢子为主打产品,以疟原虫为载体的癌症疫苗作为相继治疗,青蒿素有效性控制疟原虫血症在安全水平,抗疟药DQ根治疟原虫感染,最后辅以疟原虫蛋白rVAR2为导航系统的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和其他现有的疗法。

此前,由陈小平领衔的中科院团队和中科蓝华技术团队发现疟原虫感染可以拮抗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启动抗肿瘤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从而显著延长肺癌、肝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荷瘤小鼠的寿命。

在此基础上,中科蓝华与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疟疾学家John Adams教授合作,发现全球疟疾发病率与肿瘤总体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疟疾发病率与肺癌、胃癌、结肠癌、乳腺癌等单个实体肿瘤的死亡率也呈显著负相关。

同时,中科蓝华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合作,开展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试验。在3例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中观察到2例显效,其中1例转移病灶消失,肺部原发病灶的“伪足”消失,由原来的“螃蟹状”变为“斑块状”,并通过微创手术切除了完整的肿块,经肉眼观察该肿块失去了恶性肿瘤的外表特征,经病理检查发现被切除的肿瘤组织内有异常大量的免疫细胞浸润,与一般肺癌组织有很大的区别。这说明,疟原虫感染诱发的抗癌免疫反应发生在肿瘤组织内部,与小鼠模型研究观察到的情况相似。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中科蓝华用于治疗癌症的疟原虫叫间日疟原虫,是一种相对良性的疟原虫。目前该疗法的临床试验已经扩展到肺癌以外的其它实体肿瘤的治疗。

蓝盾股份副董事长兼总裁柯宗贵透露:“中科蓝华还要在肺、肝等领域继续做工作,也准备去纳斯达克上市。”

(编辑:张伟贤)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