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历史维度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正绪
2017-10-27 07:00

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王正绪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界定了明晰的目标。大会的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一个半世纪以来追求的目标。自十九世纪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到达东亚,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历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开始,“富国强兵”即成为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精英的目标,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之不懈奋斗、呕心沥血,献出了生命或毕生的精力。但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之后,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中华民族的富国强兵、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理想,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叶,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经历了几个重要变化。我们曾经一度以前苏联为学习对象。但是,计划经济被证明效率不高,不能全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逐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带上了快车道。

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实现现代化

在这种背景下,“两个一百年”的论述,也经历了一个历程。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党重申了上世纪六十年提出的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即在2000年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会见中,提出了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作为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标准。邓小平认为,这样的发展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还是比较低的,但是,意味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可以达到“小康”的水平。这是“小康社会”提法的由来。

此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来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思想。要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从1980年左右开始,中国需要用两个十年,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这一发展目标。在经过改革开放头几年的发展实践,邓小平同志就我国实现小康水平之后的发展目标,又有了新的思考。1987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指出在二十一世纪中叶的时候,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同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

从那个时候起,实现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在1980年的水平上翻两番,使人民能够过上小康水平的生活,就是党和国家发展的近期目标。后来的实际情况表明,国家经济总量实现翻两番的速度,大大快于当时的预期。到本世纪初的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元,是1981年的20倍以上。在我国经济水平相对改革开放之初已经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2002年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再用20年的时间,实现国家经济总量再翻两番,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党和人民努力奋斗的进一步的近期目标。自那以后,党的第十七次、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党和国家发展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化为我国人民在建党一百周年时候实现的第一个“一百年”的发展和奋斗目标,而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也就是2050年前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具体化为中华民族的第二个“一百年”的发展和奋斗目标。这一重要论述,回答了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党和国家如何面向未来,继续开拓进取、努力奋斗的重要问题。

从经济、技术的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

在全球范围来看,所谓的“现代化”是欧洲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的一个技术革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过程。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十八世纪开始逐步进入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化大生产的经济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全球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军事、制度优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争夺殖民地。对中国和广大亚非拉国家而言,在二十世纪中叶实现民族独立之后,工业化、建设自己的现代经济体系,就成为首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新中国最早提出的现代化目标,也具有鲜明的全力追求工业化的特征。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我国“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这一论述,随后在1956年,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订的党章。1959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国防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在1964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当时提出的“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后来逐渐被明确为“二十世纪内” ——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周恩来同志抱病作了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了1964年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两步设想”,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其二,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上,也首先是坚持了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的提法。

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进展,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也逐渐调整。一方面,现代化是持续、无终点的过程。这首先表现在,工业化有技术革命。在早期的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技术之后,是内燃机、电气化的技术革命和随之带来的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世界更经历了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等技术革命。如果简单地规定国家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那么在技术革命持续发生的情况下,很难确定现代化的目标何时能够达到。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党逐渐把现代化的目标逐渐细化落实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比如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四千美元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指标。

其次,经济结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是持续变化的。在实现工业化制造业之后,一个发达的经济体将在知识产业、金融等领域急剧扩展,如果将现代化定义为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也不能代表先进的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第三,现代化是多维度的。除了技术、经济层面的现代化之外,还有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等,也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需求,也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明确阐述道,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说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有了一个广泛而内容丰富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全方位复兴。(编辑 祝乃娟)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