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科学院刘尚希:十九大报告是中国未来发展蓝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潇枭 北京报道
2017-10-27 07:00

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提出了两个“奋斗十五年”,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刘尚希认为,十九大报告是一份思想与实践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将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两步走”部署,是要到2035年、2050年分别实现“富起来”、“强起来”的目标。未来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两方面的作用,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两者不可偏废。

至于全方面改革的推进,刘尚希建议在中央层面提高改革的集中度,如在中央层面提高深改办职能,来统筹各领域主体性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地方层面,则要扩大地方自主权,发挥地方因地制宜的探索创新精神。

贡献中国方案

《21世纪》: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等判断,并作出两个“奋斗十五年”等部署,这会带来什么影响?

刘尚希:十九大报告是思想与实践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报告,是一份纲领性文件、一个总设计,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这份蓝图对当前中国发展的历史定位、国际定位等,都做了科学的阐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从时空坐标来看,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标志就是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发展追求数量,主要为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发展要追求质量,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历史性的变化,这个判断符合中国发展实际。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2016年底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826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老百姓在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生活,未来发展要围绕这个判断展开。这两年中国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提出这个重大判断。

从全球来看,虽然部分国家出现逆全球化势头,但经济金融全球化仍在不断强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密切相连,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像“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打造一个载体,通过基础设施相互连通,贯彻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提升,中国的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会产生外溢性,会有国际影响,今后政策制定也需要调整思路,更多地站在全球视角来研究制定国内政策。

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的角度,站在中国和世界发展角度,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判断,判断很准确很科学,非常接地气,符合中国实际,也符合世界发展状况。

十九大报告是具有历史转折性的文件,不仅会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对世界格局、对全球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及中国自身从一个贫穷国家发展起来,如何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道路,这些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并没有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1世纪》:十九大报告在原来“三步走”战略目标基础上,对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进行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2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看待两步走安排?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主要具备什么特征?

刘尚希:十九大报告提出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两步走”,是对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的延伸和具体化,是一脉相承的。

分阶段的目标,为下一步指明了方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谋划能力、对未来的驾驭能力和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未来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指明的方向,分阶段贯彻落实。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到2020年要消灭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这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按照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部署,要实现全方位的现代化,包括经济体制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诸多内容。到2035年,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国家,变成高收入国家,基本实现“富起来”的目标。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意味着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从“富起来”实现“强起来”,无论从综合国力、国民收入,还是国际影响力来看,都要变成现代化强国。

政府和市场协调起来

《21世纪》:针对经济领域,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深化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开放等部署。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什么样的体系?

刘尚希: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新提法,这里面包括更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法制保驾护航,还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过去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主要考虑生产端量的扩大,主要是上项目、招商引资、扩大GDP等;现在仍然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能走原来粗放的模式,除了要有数量还要有质量,要考虑资源节约、环境友善的因素。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市场化是基础,市场化的改革还没有完成。这里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现在不可能按照“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那一套来。新自由主义理论思潮把政府和市场对立起来,否定政府的作用,过分强调市场作用,这样会造成严重偏差。美国金融危机,与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是分不开的。而我国有不少创新的地方,政府和市场不是对立的,而是合作的关系,要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协调起来。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两方面不能偏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厘清两者关系,市场和政府要实现分工,各自发挥作用,形成合作关系。如果按照新自由主义教科书上那一套,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会陷入纠结,形成对立,就无法形成合力来推动发展。

治理的改革是整体、系统、全局性的

《21世纪》: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就有诸多部署,如何实现这个新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经过五年改革的积累,后续改革该如何推进?

刘尚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实现现代化,放在更大的框架来看,可以归结为治理的改革,如何让国家治理更有效。

治理的改革是整体、系统、全局性的,需要有顶层设计。十九大报告就是顶层设计,实现什么战略,分阶段分目标几步走等,报告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体制改革等方方面面,列出了改革的目标。

按照顶层设计,改革如何有效推进,涉及改革方式、机构设置等问题。整体设计需要绘制施工图,如何具体推进全面改革、各领域的主体性改革,需要有机构来统筹。

现在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深改办”)来统筹改革,下一步有必要扩大深改办职责和机构规模,形成一个超脱部委的统筹机构,由这个机构来制定分领域的主体性改革方案,来促进改革的落地。

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建立现代医院制度,需要对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的改革涉及编制(主管部门为中编办)、工资(主管部门为人社部)、事业单位财政补助(主管部门为财政部),由单一的部门难以协调。此外,民营医院发展该如何定位,都需要跨部门协调。如何突破部门利益,实现跨部门的协调,促进改革方案的切实落地,需要有更超脱的机构来统筹各领域的主体性改革事项。

比如按照《预算法》的要求,要取消各种事项与财政收入挂钩的规定,但相关法律的修改并没有跟进。像《义务教育法》中相关条款没有修改,这样法律与法律之间存在“打架”的问题。改革在机构设置上要有抓手,比如可以让深改办来统揽全局,在各领域主体性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上发挥统筹作用。

再比如政府机构的改革,如果靠政府各部门本身也难以实现。改革的推进需要部门发挥积极作用,改革进展如何、遇到什么困难,都需要部门提供反馈信息;但针对部门本身的改革,也需要有超脱的机构来制定改革方案。

现在各项改革都是相互关联的,改革方案的制定需要部门参与,但更要有一个机构根据十九大报告来制定全面、具体的改革方案,这样才能促进改革的协同。有了各领域主体性的施工图之后,才能细化分解任务,部门细分领域的改革可交由部门主导完成。

此外,改革还要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有了全面整体的施工图,对不同层面的改革有了部署之后,才能确定下放哪些改革的自主权,让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改革,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

总体来说,在中央层面,各领域整体改革方案的设计要提高集中度,通过提高深改办职能,强化全面改革的统筹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可以给地方下放更多改革的自主权,让地方因地制宜去探索改革出路,发挥地方主动性和创造性。(编辑:杨志锦)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