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推R11s “爆品策略”能走多远?

21世纪经济报道 藏瑾 北京报道
2017-11-03 07:00

在产品的新功能上,OPPO是稍显保守的,一方面,其宣称追求“平衡”,即硬件的规格和参数够用就好,要在功能、性能、价格、体验、颜值等方面做到均衡,不能有短板。另一方面,公司综合考虑成本、可靠性、量产情况、市场接受程度等方面,充分验证,希望万无一失。

R系列近两年的成功让OPPO尝到了甜头,也更加坚定了其打造爆款的思路。

11月2日,OPPO发布了其首款全面屏产品OPPO R11s。OPPO副总裁吴强当日介绍,OPPO R11在6-9月蝉联国内线下2500-3000元价位段单品销售冠军。在大的市场环境整体下滑的情况下,OPPO预期今年销售会比去年有所增长,但“没去年那样大的增幅”。

Counterpoint研究总监闫占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认为,受到整体市场结构的影响,今年OPPO会缓慢增长,预计全年销量1.2亿部左右,有可能到达顶峰。

爆品打天下

从产品上看,从R7开始,OPPO在产品端、营销推广端、渠道销售端上把精力都聚集在一款产品上。据吴强介绍,“目前的产品策略是经过血泪教训得来的。”2014年全面转型4G以后,公司同一阶段推出了多款产品,旗舰机上实行双旗舰策略。在这种打法下,OPPO觉得两款产品的推广资源都不够,终端销售人员不知该卖哪一款。从2015年开始,OPPO倾向于打造爆款,目前聚焦在R系列——在吴强看来,这样研发更加聚焦,生产、采购、仓储、运营的工作量和复杂度都大大降低。

2015年,OPPO年销量冲破5000万台,而R7系列(R7、R7 Plus、R7s)就有1500万台。2016年OPPO迎来了更高速的成长,根据IDC的数据,OPPO以9940万的销量实现6.8%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同比涨幅达132.9%,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四,中国市场第一。

其中,R9系列功不可没,在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报告中,在中国市场OPPO R9销量接近1700万台,市场份额达到4%,这也是苹果5年以来在中国市场首次失去单款最佳销量宝座。

当然,把所有资源都聚焦于一款产品,也存在相当的风险,“其实打爆款的思路跟苹果的套路是一致的,需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小心看护好它,提前采取措施预防和规避风险。”吴强说。

相对于已经出现连续几个月同比下滑超过10%的国内市场,OPPO开始将目光放在东南亚和印度市场。此前,吴强介绍,海外开拓初期,受当地市场的影响,OPPO的产品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但是最后发现提不起量,打不爆。所以从2015年起,OPPO在海外也采用国内打爆款的模式,2016年公司在海外市场也取得了很快的成长。

据悉,OPPO 2017年底前将在印度开设550家售后中心,通过同时增产和建设店铺网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吴强介绍,OPPO目前在印度已经获得了零售牌照,在海外市场也会借鉴国内的一些打法,打造精品。

后中争先

作为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厂商,对于时下逐步成为旗舰机标配的全面屏,OPPO的反应是滞后的。

在R11的基础上,R11s推出了主流的全面屏,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也进行了同步升级。但在今年6月R11发布时,对于刚露风头的全面屏,吴强表示,“关于市场趋势,我们稍微冷静一点、慢一点没有关系。”

“目前来看,全面屏的形态从行业来讲确实是一种提升,但这种提升更多的是一种视觉体验的提升,对产品的提升是有限的。但某种程度上讲未来会成为一种普及的产品属性。”11月2日,吴强如是说。

不难发现,在产品的新功能上,OPPO是稍显保守的,一方面,其宣称追求“平衡”,即硬件的规格和参数够用就好,要在功能、性能、价格、体验、颜值等方面做到均衡,不能有短板。另一方面,公司综合考虑成本、可靠性、量产情况、市场接受程度等方面,充分验证,希望万无一失。

“不是革命性地改变行业的点,慢一点进入没关系。进入这个市场的时间点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进入的那一瞬间要领先,进入之后要比别人跑得快。”吴强介绍,OPPO在技术上也在加强和上游供应商的联合开发,比如索尼、高通。此外,公司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5G等方面都以开放的心态在进行探索,进行技术积累,未来成果正在逐步应用在产品上。

“可以慢一步,不能慢三步。”一位前手机行业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自己在行业里总在思考要怎么更快,抢先一步能有更高的溢价,更好的营销筹码,更多的产品卖点,但现在自己也在反思这一策略。“新功能、新特征的接受有一个延迟的过程,消费者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一个高度成熟的市场,作为有资金和技术积淀以及供应链支持的大企业,OPPO、vivo不追最新,追求稳定的体验,一旦市场反应好,也马上可以上量,不会影响市场反应,这也是一种思路。”

闫占孟认为,虽然消费电子快速更新换代,但企业的打法并不是绝对的求快,而是和不同的区域市场的成熟度以及公司的优势和特点有关。“慢一点的打法更适合ov这样企业,ov更多是零售渠道销售推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大量生产给到渠道销售。如果做了很多广告,产品在供应和生产上出了问题,则可能无法覆盖成本。而小米这样的企业更多需要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注入,在节奏上应该是越快越好。”

当然,市场和技术仍在快速变化。“后中争先”能否每次都踩准时点,且有足够的技术支撑,也考验着OPPO的运营智慧和管理内功。

(编辑:黄锴,邮箱:huangk@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