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吉喆表示,还需要防范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执政者可能遇到的“塔西佗陷阱”现象,以及新兴大国崛起中潜在的“休昔底德陷阱”现象和“金德尔伯格陷阱”现象,也需要我们夯实国内发展的基础,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使开放条件下的现代化建设立于不败之地。
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辅本》撰写《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文中指出,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
十九大报告在原来“三步走”战略目标基础上,对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进行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2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按此看来,中国2035年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于2035年人均GDP要达到2万-3万美元左右。这比2016年人均GDP(8000多美元)的水平要高出数倍。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目标,关键是要实现中国的强国目标,在这方面,中国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问题不是很大,比如GDP目标。“所以现在不应太关注经济总量,而是要关注质量。”他说。
详解“四大陷阱”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国家长期处于中等收入国家阶段,很难跨越到高收入国家阶段的现象。原因是,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尽管在上升,但是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也在提高,比如菲律宾等一些国家。
世行数据显示,1962年菲律宾人均国民总收入为220美元,是中国的3倍以上。但是到了2016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8260美元,菲律宾仅仅为3580美元,不到中国的一半。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利生指出,目前高收入国家的标准是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2万美元左右,中国2017年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有望达到9000美元,2020年1万多美元,然后会在此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再过15年到2035年实现人均国民总收入2万多美元问题不大。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肯定的,但是其他一些陷阱需要避免,比如中国经济总量成为第一大国,肯定会有很多制约因素。”他说。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新崛起大国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现存大国的制约影响。
“金德尔伯格陷阱”,是指一旦现代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体系中缺失愿意为稳定世界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导国,或是有这样能力的国家不愿意扮演领导者的角色,那么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会因此而动荡不宁,而且会导致国际政治体系冲突不断。
沈利生认为,中国除了“中等收入陷阱”外,其他陷阱也要防范,应该做好应对。比如中国经济总量有望在2020年以后的几年内成为第一经济大国,这会遇到一些制约因素。另外中国如果成为经济体量第一大国,对全球的责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而不是无限付出。
宁吉喆撰文指出,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但他也强调,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总收入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然曲折,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输入型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福前认为,到2020年前中国人均GDP每年增长6%,再到2035年每年增长5%,则可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要注意,特别是越往后,经济增长的速度可能会进一步放慢。
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宁吉喆撰文指出,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只有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他指出,下一步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要切实把提质增效放到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融入经济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宁吉喆写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9-201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9%;近年来,保持在6.7%至6.9%区间,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转轨明显。同时经济结构也在转型,由中低端产业为主转为中高端产业发力,2013-2016年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保持在10%以上。
数据还显示,中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2%,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劳动从业人员超过7亿人,其中各类知识和技能人才超过1.5亿人;金融总资产达200多万亿元,要素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告诉记者,科技创新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下一步关键是要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为中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仍有距离。
“比如科技成果取得市场回报才叫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走向市场。”赵刚说。
(编辑:杨志锦)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