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所长黄群慧:中国一批“新国企”具备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条件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尔德 北京报道
2017-11-14 07: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就“什么是世界一流企业?”“如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等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所长黄群慧。

黄群慧提出,虽然中国存在一批正在接近于世界一流企业的企业,但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出现挤身世界一流企业之列的企业。以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前提,中国一批“新国企”具备通过市场竞争走向世界一流企业的条件。在新一轮全球化和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一流企业的过程中也将向世界贡献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智慧与企业管理方式。

《21世纪》:什么是世界一流企业?

黄群慧:在西方管理学的语境里,“世界一流”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概念,而是一个与应用性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议题。在美国《商业词典》中将“一流企业”定义为:能够成为其他企业的标准和标杆的企业。在学术研究中,与这一定义相接近的概念是“卓越企业”(Excellence enterprises)。

2010年,国务院国资委曾提出了“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之后,关于什么是世界一流企业的讨论开始成为国内管理学术界的新的议题。

我认为所谓世界一流企业,是在重要的关键经济领域或者行业中长期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市场竞争力、综合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并获得全球业界一致性认可的企业。

《21世纪》:中国已经出现了世界一流企业了吗?

黄群慧:虽然当前的中国并不缺乏企业成功的故事,已经有相当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实现了快速的跨越式发展,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但是,我们的基本判断是,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出现跻身世界一流企业之列的大企业。虽然中国既有以招商局、同仁堂为代表的百年老店,也有以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业界新锐,它们是一批正在接近于世界一流企业,或正在加速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大企业,或已经具备在全球市场的某一竞技场上冲击世界一流企业的条件。

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其中的任何一家企业能够确信自身会在全球市场竞争浪潮中能够获得持续的领先竞争力。之所以说,中国缺乏世界一流企业,其原因在于中国大企业的发展历程太短。大部分中国企业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下谋生存与发展,至今不足四十年。即使是今日非常成功地站在各行业领域巅峰的少数大型国有企业,它们也依然还没有经历过足够漫长的时间检验,没有经历过出人意料的大幅经济波动乃至经济危机的考验与洗礼。如果到21世纪中期前后,今日的这些成功的大企业仍存续且保持了稳固的市场竞争地位,则无疑会真正蜕变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企业。

《21世纪》:中国国有企业能够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吗?

黄群慧:近些年来,存在一种声音,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更多地是垄断和政府支持的原因,甚至认为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在经济增长中充当了企业家角色,国有企业是“政府企业家”或者“国家企业家”在发挥作用。这类论调,在五十年前的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政府与企业领导人心目中,并不是什么罕见的观念。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有发展雄心的赶超国家,强有力的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执著追求,是完成这个国家经济腾飞奇迹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国只不过站在这些国家曾经站过的河流之中——尽管它早已不是同一条河流。

40年来,中国国有企业经过了1978年到1993年的“放权让利”、1993到2003年的“制度创新”、2003年到2013年的“国资改革”以及2013至今的“分类改革”四个时期,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部分已经进行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规范,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从计划经济体制附属的传统国营企业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国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单一的微观经济结构已经得到显著改观,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结构正逐步确立。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长出一大批“新国企”,为中国快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中国渐进式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核心内涵。尤其是通过分类改革,除了公益类企业和少数垄断性国企外,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竞争性商业企业,这些企业通过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所有制标签将逐步淡化,都将成为具有混合所有的股权结构、完善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方式的“全新国企”。

而“新国企”通过学习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成长规律,逐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是可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只有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我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必将有一批“新国企”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

《21世纪》:从世界企业管理史角度看,美国崛起时,将美国大企业的经理革命与组织革命,推广到了全球;德国与日本崛起时,也使德国大企业出众的定制设计、强大的工程师技能系统与日本大企业的大规模精益制造方式、终身雇佣制,为世界所熟知。那么中国企业能向世界贡献一流的企业管理方式吗?

黄群慧:当前,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客观地讲,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管理方式供世界学习,中国企业管理总体水平仍然不尽如人意。有观点对比了中印管理的差距,印度高校学生不少将MBA学习变成习惯性选择,印裔管理者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一流企业领导者的舞台上,而华裔管理者在这个领域仍需努力。更为根本的是,迄今为止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管理学者,都没有总结概括出大家公认的世界一流管理方式。

受时间因素的局限,中国经济及中国大企业的深层次的能力仍在培育与成熟化的进程中。的确,有些中国大企业,它们孕育的一些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质的经营管理元素正初具雏形,但这些元素彼此之间的、在共同的中国情境下所反映出来的共性仍然不够显著,同时,它们对全球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明确的增值性贡献,也远远不够显性化。

但是我们认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中国企业确实有其独特之处,而且中国大企业的独特智慧不能简单用类似于“拼凑”中“组合”的词汇来描述。就如当年的美国、德国、日本的大企业一样,今天的中国大企业正在以其他国家的大企业难以模仿或复制的新管理方法与管理方式,创造出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想像的经营业绩。

展望未来,中国企业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创新出世界一流的管理方式,要和两大历史机遇结合起来思考:一方面,全球化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逆全球化态势明显,而以中国为代表的赶超国家,面临在形成中的新开放秩序下谋求新市场空间的巨大挑战与机会。在这个方面,很多机会是与中国政府深度参与的经济体制或经济增长模式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正步入工业化后期的中国大企业带来了在高度不确定的新产业技术条件下谋加速发展的难得机遇。在这个方面,中国大企业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们同台竞技,需要充分展示中国式的企业管理智慧,在更丰富的几乎没有先验性知识可以习得的前沿领域创造出发展奇迹。我们相信,在新一轮全球化和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中国一定会走出世界一流企业,并向世界贡献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智慧与企业管理方式。(编辑 祝乃娟)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