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智造竞争力报告》发布:警惕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安全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杨悦祺 北京报道
2017-11-24 16:14

信息的归属权与“信息孤岛”问题凸显。

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孕育兴起,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同时也为加速推进中国制造向“智造”转型提供重大机遇。

11月24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7中国智造业年会”上,《2017中国智造竞争力报告》(简称《报告》)发布。

报告发布人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介绍,该报告是国内首份聚焦于整个智能制造发展竞争力的报告。

《报告》指出,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和各地方政府也积极的推进作用下,我国传统制造业在智能设备使用率、生产过程数控化率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制造业整体迈入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阶段。

问题初现

近几年,利好政策不断助推我国智造业水平提升。

《中国制造2025》明确我国将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纷纷制定与《中国制造20205》相呼应的配套政策,鼓励智能制造发展。

但李珂认为,整体来看,我国制造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就像《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到2035年制造业才能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的中游水平,到2050年才能和世界真正的制造业强国并驾齐驱。也就是说通过未来三十年,才能达到届时美国德国的水平。”

而且,从区域看,“智造”业水平呈“东强西弱”态势发展。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科技资源,在推动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方面走在国内前列。但四川、甘肃等西部地区工业水平相对较弱,制造业普遍处于机械化向自动化升级阶段,“智造”实力明显弱与东部沿海地区。

从2017年9月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来看,智能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山东、河北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以江苏、浙江、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以湖北、湖南、陕西、四川等省份为核心的中西部地区。

而仅从环渤海地区看,也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

《报告》指出,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工作的稳步推进,“智造”企业加速向外迁移,但仅局限于智能制造装备生产环节;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服务等环节仍集聚在北京,对周边“智造”水平带动作用并不明显。

“北京、天津的发展势头比较好的,但到河北去看一看,包括山东大部分地区,除了青岛、烟台、济南之外,大部分地区还有很大差距。”李珂说。

在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除了区域的不平衡,从企业角度看,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安全挑战。海量数据集中储存增加了数据泄漏风向,各行业间相互设防,“信息孤岛”问题凸显。

“我们走访了很多企业,比如集成电路企业,依托工具做设计,逐渐向平台服务、云端服务演进。但他们不担心盗版,因为这个你没法用。反过来说,设计这些产品的参数、指标都在这个工具的服务器上、云平台上,归属权、信息安全如何保障?这个会成为智能制造行业或者互联网的任何行业都会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可能目前还不没有显现出来。但长远发展看,信息的归属权和信息安全一定会成为面临的最大问题。”李珂说。

另外,成本压力也在制约中小型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报告》指出,因为设备投入成本回收期长,部分中小企业无法凭借自有资金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生产线智能化改造。而且,中小型企业智能化升级存在较高风险,银行提高贷款门槛,降低授信额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增加了困难。

未来趋势

虽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另一方面,需要肯定,中国智能制造正在向更加高端和全面的方向转变。

《报告》提出了服务模式向个性化定制方向转型、系统解决方案领域成为发展新热点、制造业价值链加速向价值网转变、“云制造”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四个未来发展趋势。

其中,李珂尤其强调了“制造业价值链加速向价值网转变”的趋势。未来,互联网与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实现制造业价值链条的双向传导,形成有别于传统“价值链”的“价值网”,为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创造新的发展契机。

“过去我们经常谈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其实是一维线性的单向流动,但现在IT技术演进,包括分布式、去中心化,产业的趋势向网格化演进。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过去超市是扫条形码,现在是扫二维码。未来会不会像三维、电子标签、RFID的方向演进?我们认为很有可能。”李珂说。

同时,针对目前中国智能制造中存在的短板,《报告》还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提升大数据应用水平,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第二,重视工业软件发展,实现产品进口替代;第三,创新商业模式,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第四,加强数据安全保障,营造良好的大数据应用环境;第五,构建完善的金融机制,提升政府精准扶持能力。

(编辑:袁一泓)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