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诺菲在“走基层”、慢病管理上走得越来越快了。
近两年不断强调“下基层”、做好“慢病管理全流程”的赛诺菲又有新动作。
11月28日,赛诺菲和阿里健康宣布合作推出“指尖上的安心”安全用药与疾病管理项目。该项目搭载于阿里健康“码上放心”平台上,整合产品溯源、疾病科普、疾病管理三大功能。
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淘宝、支付宝或阿里健康APP扫描药盒上的条形码获取药品信息,掌握疾病和健康管理知识。制药企业与和互联网企业合作,通过移动追溯工具,向患者展示疾病和安全用药知识。
赛诺菲是首个登陆“码上放心”平台、将产品溯源和健康管理整合于一体的跨国制药企业,其在中国区上市的处方药产品全线入驻。服用赛诺菲药品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可以用手机扫描药盒上的追溯条形码,获得药品详细说明和使用信息以及关于药品服用和慢病管理的视频、漫画或问答。
模块化合作
“‘码上放心’平台提供多种模块的服务,除了追溯之外,还可以给企业提供其他的附加值服务。这次与赛诺菲的合作主要是在患者教育方面。”阿里健康副总裁王培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目前平台与各大外企及大部分国内企业都有合作,基于各自情况合作内容不同,与赛诺菲是一个标杆式的合作。”
2016年6月,赛诺菲和阿里健康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整合双方在医药健康领域的技术和资源,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O2O模式,这也是双方合作的具体落地内容之一。
作为一家在糖尿病、心血管、中枢神经等慢病领域有着较为完整产品线的国际制药巨头,赛诺菲近年来开始频频布局基层市场。包括成立基层医疗事业部、开拓县域医疗市场、加大对社区医院的投入以及培训医生等。
赛诺菲中国核心产品负责人金肖东进一步指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平台的数字化创新是赛诺菲多元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与阿里健康的合作,是赛诺菲不断探索外部合作,利用数字化渠道促进与患者多向、有效沟通的一次全新尝试。”
多病种的科学疾病管理是‘指尖上的安心’项目的特点,赛诺菲将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罕见病等领域积累的经验,以视频、漫画、互动、问答等形式将疾病知识以通俗的语言传递给患者。
药品安全是监管的重中之重。目前公众对于疾病防治、健康管理、食药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不断完善药品监管法规政策体系,强化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管理,不断提高用药质量和可及性。
在2016年2月暂停电子监管码业务后,同年5月阿里健康宣布重启市场化的第三方追溯平台,联合监管部门、药企、行业组织等重构药品追溯系统。根据此前公布的阿里健康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已有超过7200家企业入驻“码上放心”追溯平台。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王文京表示,“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追溯体系(征求意见稿)》,鼓励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药品追溯体系。”
强基层战略
对于慢病患者来说,日常饮食、服药、运动等习惯对患者的病情维持、恶化影响极大;很多患者自我管理意识较弱。医生方面,由于慢性病病种繁多,医生对特定病种管理有效性的差异巨大,如糖尿病患者对医生服务的需求小,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对医生服务的需求性极大。
庞大的慢病人数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中国是慢性病大国,且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以糖尿病为例,IDF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约有4.15亿人。预测至2040年,全球将会有6.42亿人患糖尿病,中国糖尿病患者也将达到1.51亿人。
另据IMS统计,2014年胰岛素的全球市场容量为200多亿美元,中国市场接近100亿元人民币。IMS预计至2030年,全球胰岛素市场容量将达到630亿美元,中国市场容量将达到120亿美元。
慢病管理的蛋糕还很大。
政府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建设慢性病防治体系,鼓励引入互联网提高医疗服务配置合理性。通过推进慢性病分诊治疗,旨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
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林吉祥表示,“社区医院接诊的主要是慢病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对于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弱,比如血压、血糖等各项指标控制不佳,对于疾病和用药的认知存在很多误区,需要社区医生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纠正和解答。‘指尖上的安心’针对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比如什么时候服药、如何服药、生活和饮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都逐一作了详细的阐述,成为医生日常工作的好帮手。”
据悉,该项目将率先在慢病患者集中的社区卫生中心进行推广,计划于2018年覆盖全国15个城市400家医院,未来将逐步深入零售药店、利用公众及患者教育项目等多渠道进行推广。
赛诺菲近年来从医生和患者端入手,不断采取下沉策略,达到“药物可及性”。
2011年,赛诺菲成立基层医疗事业部,开始针对县域医生展开专业化技能及知识培训;开展社区慢病管理项目,包括医生教育和疾病筛查等方面。
从县域市场到社区医院,金肖东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国家推行分级诊疗,但全科医生的数量、质量和病人下沉速度有比较大的差异。一方面医学院在进行全科医生的培养,另一方面在职的社区和全科医生需要有更多的管理办法来病人。”
(编辑:骆轶琪)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