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制造”对于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有重要助推作用。通过互联网、云平台等手段,将大数据、产品加工、检验检测等制造资源整合,提升制造能力和与产业链前后端的互联互通,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
编者按
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也是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
今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为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自2015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已取得明显成效。传统制造企业,在补上了2.0、3.0的自动化、信息化短板之后,迈开了工业4.0的智能化步伐。
11月24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7中国智造业年会”在北京举行,各个领域的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和展望我国制造业变革趋势。
我们相信,中国制造业的黑树枝上不仅能够开出花朵,而且一定可以孕育更多的智能的花朵。
即刻出发,创造中国制造业的黄金30年。(张伟贤)
《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多,已初显成效。今年10月,党十九大报告再次为我国“智造业”发展指明新方向。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化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形成新动能。
为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今年4月,“2017中国智造促进计划”再次启动,21世纪经济报道派出了一批强大的采编团队与制造业各领域的专家深入到企业一线做采访报道和深入调研,全角度观察并展望中国制造的未来。
11月24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7中国智造业年会”在北京举行,各个领域的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和展望制造业变革趋势。年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还联合赛迪顾问根据调研结果发布了国内首份聚焦于整个智能制造发展竞争力的报告——《2017中国智造竞争力报告》。
智造已不仅仅在风口,“智造”正推动着企业转型升级,从机器换人和自动化生产线到更加智能的自动检测和数据分析处理、智能监控和预测。
传统制造转型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政府紧紧围绕“去产能、补短板、调结构、稳增长”的发展目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制造业面临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节能减排和环保标准趋严等压力,来到转型的十字路口。
在去产能的浪潮中,南玻集团从改善产品结构入手,在原有领先技术上不断创新,对抗行业原材料和产品价格的波动。
更多传统制造企业则纷纷向智能制造靠拢,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推进智能制造。
从火电起家的协鑫集团,现在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光伏材料制造商,构建起大型综合能源集团。其2016年立项的智能车间项目,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关灯生产。协鑫集成计划在3年内对旗下所有光伏制造工厂进行智能化改造,年资金投入约在3-5亿元。
全球最大的港机制造企业振华重工也在致力于改变传统古老的码头运营模式,帮助业主向自动化进击。据了解,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将于12月10日开港投入运营,振华重工自身的智能制造生产线主要在于用机械代替人工。
振华重工总工程师严云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智能制造的目标是解放危累苦重的工种和生产力,以及代替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以实现效率的提高。利用机器换人的自动化产线,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另外,智能制造贯穿于制造业价值链,并加速向价值网转变,未来,互联网与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实现制造业价值链条的双向传导,形成有别于传统“价值链”的“价值网”,为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创造新的发展契机。
“对钢铁行业来讲,我们的目标是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及智能制造技术,随着深化融合,研发、提出分析和产品设计、生产组织、过程优化、质量全部管控、市场动态反馈、多功能的钢铁全流程体系,不是一个环节,而是在三个维度,包括智能设计、智能工厂、产业协同等达到我们所倡导的全体效率提升。”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李新创说。
中国智造的成果也得到了主导部门的认可。就在年会举办当天,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会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指出,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15年起启动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以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基本形成,核心装备供给能力持续增强,集成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夯实,新模式推广应用成效明显。
制造业“上云”
尽管话题火热,可业界对于智能制造的理解和定义依然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智能化绝对不是机器换人和自动化生产那么简单。在走访过程中,尚没有企业能够说自己完成了智能化,达到工业4.0的要求。根据微软中国区首席运营官邹作基展示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率先进入工业4.0阶段的企业能够同时实现30%的收入增长和成本降低,而那些尚未进入工业4.0阶段的企业,收入年增长率仅为2.9%,成本仅能降低3.6%。
不过,不少企业表示,已经完成2.0到3.0的补课阶段,处于3.0+。
在此过程中,“云制造”对于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有重要助推作用。上述《报告》指出,通过互联网、云平台等手段,将大数据、产品加工、检验检测等制造资源整合,提升制造能力和与产业链前后端的互联互通,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
11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这是十九大之后,国务院发布的首个落实十九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经济体系,关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重要文件。
随着数据的总量从GB、TB,逐渐发展到EB、ZB、YB,工艺和流程数据的积累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催生出一批云平台和大数据公司。
阿里云ET工业大脑首席架构师刘宇航指出,要利用大数据和数据分析的技术扎到产线上,为企业创造价值,背后才是平台、技术和工业互联网。cloudera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凌琦也认为,人工智能正在从营销端、设计端逐渐深入到制造过程中。
三一重工经过多年在工程机械制造领域的积累,利用数据优势,孵化了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将工业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互相融合,被称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三大平台之一。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了解整个生产流程并进行预测。目前接入树根互联网的工业设备已经超过30万台,接入平台的设备将会享受到根云的全方位服务。
但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安全也成为挑战。在走访过程中,几乎所有从事工业云和物联网技术研发的公司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工业企业上云积极性不高,市场推广存在难度。
实际上,海量数据集中储存增加了数据泄漏风险,而且,数据作为企业的“命脉”,本质不适合分享,各行业间相互设防,“信息孤岛”问题凸显。
“很多企业,比如集成电路企业,依托工具做设计,逐渐向平台服务、云端服务演进。但他们不担心盗版,因为这个你没法用。反过来说,设计这些产品的参数、指标都在这个工具的服务器上、云平台上,归属权、信息安全如何保障?这个会成为智能制造行业或者互联网的任何行业都会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可能目前还没有显现出来。但长远发展看,信息的归属权和信息安全一定会成为面临的最大问题。”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说。
(编辑:张伟贤,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zhangwx@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