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盛天平首席战略官袁颖晖:通过控风险,才可以真正实现控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致鸿 北京报道
2017-12-05 22:07

12月5日,在“第十二届亚洲金融年会”养老及健康保险分论坛上,安盛天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健康险事业部首席执行官袁颖晖表示,在健康险,尤其是补偿性的商业健康险方面,控费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在医疗机构看来,无论是患者,还是保险机构,都不具备足够的医学方面的专业性,常常只是单纯为了控费而控费。

而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出发,历年的医疗费用支出往往已经超出了 正常的通胀范围,且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的情况绝不在少数,毫无疑问控费的正当性、必要性都是在那儿的。

从患者,或者说被保险人的角度出发,既然我已经购买了商业健康险,那么我去医疗机构就诊,费用什么的就不是我所关心的了,我也理所当然地要求医生给予我最好的治疗(问题在于,最好的治疗并不等于最有效、应当的治疗)。简单地说,在商业保险体系下,患者/被保险人缺少了关注控费的动力。

而当保险公司不堪持续增长的医疗支出的重负,不得不提高保费的时候,又会激起被保险人,尤其是较为健康的被保险人的不满。

如此,控费成为一个死结。

诚然,各方站在自身的立场,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利益与看法,再加上保险与医疗机构之间的系统对接、数据共享极不充分,医疗资源稀缺(即使在高端健康领域也是如此),绝大多数保险公司既没有可与医疗机构匹敌的专业水准,也基本不具备议价能力,显然难以获得突破。

问题的症结何在呢?错中复杂,但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点是:(尤其是在中国),这两个行业都算不上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行业,失去了我们真正的服务对象、中心,那自然是南辕北辙,渐行渐远的了。

我没有资格评论医疗行业,但在保险行业来说,以客户为中心似乎并非我们的DNA,你看我们是怎么称呼客户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哪里有客户这两个字啊。我们基本上是以风险、以产品、以合规(希望这个是)为中心的。

那么多年,保险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并没有错,但今天,时代不同了,消费者在觉醒,我们不可以再固步自封,而必须做出改变!

控费的焦点之一在于不信任,包括对于风险逆选择的担忧,对于道德风险的恐惧,对于太多在自身专业以外领域不熟悉而产生的巨大的不确定性,从而有控费的冲动,而控费的主要举措放在了控上了,而缺少对于疗效、患者/被保险人感受、体验的关注。

保险是一个以信任为基石的行业,讲究的是最大诚信,最大诚信同样也是对于我们保险人的要求。

控费是必要的,但相关的控制应该前置,而非后置,应该是在风险选择的环节、网络医疗机构筛选的环节,而非仅仅在收了保费、就诊的环节。人不可能在瀑布下用剑斩断一条溪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需要保险人从理念上做出重大的改变,提升自身的专业度,并且在今天这个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时代,充分利用保险科技,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风险选择,并且与医疗机构之间有效地进行信息分享(在尊重客户隐私的前提下),且在 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开展对标的工作,提升透明度。

同时,保险人更需要将自身从一个传统的账单支付者,转变为客户的健康伙伴,有效地参与到包括就诊管理、健康管理等一系列环节,致力于客户的长期健康,从整体上,以及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框架下实现医疗、保险费用的最优化。

唯此,通过控风险,我们才可以真正实现控费,同时极大地提高”好”客户的保险、医疗体验,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方向转变,让健康保险真正担当起风险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

相信我们医疗机构的同行也会在这条道路上与我们同行。

(编辑:马春园)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