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贷款ABS井喷 行业渴望低价优质资金

21世纪经济报道 侯潇怡 北京报道
2017-12-15 07:00

根据天风证券近日发布的《汽车金融行业深度》报告(下称“报告”),中国汽车销量份额在全球占比2016年达到29.9%,连续八年处于全球份额第一名,且这一市场份额还在持续提高,但与之对应的汽车金融渗透率却没有达到相应水平。目前中国新车汽车金融渗透率约为35%,而全球范围内的新车汽车金融渗透率在2014年就已达到70%。

业内认为,基于金融科技中国汽车金融将有效挖掘4万亿汽车产业附加值,近年来众多资本包括互联网金融机构纷纷涉足其中,而央行在11月公布的汽车贷款调整政策,对新能源和二手车的相应鼓励举措也被看作给汽车金融带来了利好,汽车金融俨然已成为当下一个新风口。

目前看汽车金融确实也正在高速增长,但由于参与方多元,市场整体仍处于发育期,情况也较为复杂。与此同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角度是,高需求与高速发展下,是否匹配了足够的资金来源?此前汽车金融给人的高息印象,未来是否可以打破?如何打破?

今年车贷ABS发行破千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6年全年共发行20只汽车贷款ABS产品,发行总额587.19亿元。2017年1月1日至今,已发行30只汽车贷款ABS产品,发行总额达1049.78亿元,相较2016年全年已增长78.78%。

还可提供对比的是,2016年信贷ABS中,CLO (企业贷款)和RMBS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在发行只数和发行总量上均为前两位,但在2017年,汽车贷款ABS的发行只数已成为信贷ABS中的第一位,发行总量与CLO和RMBS 的差距也更加接近,可以说2017年汽车贷款ABS实现井喷增长。

根据兴业研究的《我国汽车贷款ABS解析》专题报告,汽车贷款ABS产品出现之前,传统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相对有限,包括股东增资、定存、发债和借款等,其中以借款为主(包括同业拆借和向金融机构借款),在负债中的占比能达到80%-90%。而发行ABS产品有利于其增加资金来源、降低融资成本,汽车金融公司有较大动力参与其中。

汽车金融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国内汽车金融市场规模在8000亿-10000亿,其中中高端品牌的4S新车市场占据70%左右的市场份额,这部分规模大、客户质量上乘的蛋糕已经被商业银行和25家持牌汽车金融公司瓜分。

前述天风证券报告数据显示,商业银行是汽车金融竞争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仅平安银行汽车租赁2017年上半年贷款余额达1048.3亿,2016年汽车金融公司贷款总额5209亿元,相较整体规模,汽车贷款ABS仍不能覆盖需求,汽车金融公司负债率高问题依然存在。

投哪网副总裁郝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车贷产品本身在经历从非标到标准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在2013年之前没有一家金融机构会给汽车金融、包括新车分期这样的业务做资金的对接,但是从2013年开始,汽车金融的分期成为了一个标准化产品,目前正在快速发展中。她认为网贷行业车贷业务,尤其是车抵贷资产在未来一年之内也会成为一个标准化资产,并将得到快速发展。

“激烈拼杀”的互联网车贷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新兴汽车金融机构大批轰轰烈烈地投身其中,但真正可以参与竞争的市场份额也就在千亿左右。而这部分新兴机构大部分为非持牌汽车金融公司和互联网车贷机构,主要覆盖非4S店新车、低端品牌4S店以及二手车市场,可以说拼杀激烈、环境复杂,资金对接更加困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采访中发现,毋庸置疑目前市场上资金量最大价格最低的是银行,此外汽车贷款ABS资金成本也相对较低,因为汽车贷款资产小额分散有抵押,目前产品评级多为3a级,资金成本在5%-8%。

但对于非持牌机构和网贷平台来说,几乎无法对接到这类低价优质资金。对于他们来说,主要依靠自有资金、p2p、风投或其他民间资金来源。

不过,近期互金的海外上市潮也蔓延到了车贷平台,易鑫资本作为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汽车平台在香港上市,受到了不少主流券商青睐,而易鑫目前有25%的业务为车贷。

但对于大部分仍在发展期的网贷车贷平台来说,资金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微贷网副总裁汪鹏飞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网贷车贷行业资金成本很高,甚至很多是“高利贷”,目前全行业共同规范、努力下资金成本正在回归正常,对于大的优质资产和平台,也有银行和优质资本愿意投入。而随着投资人的回归理性,对接车贷资产的p2p理财产品价格也在下降。但降低资金成本,逐步提高效率增强风控,仍然是未来网贷平台的努力方向。

郝歌也指出,目前网贷车贷行业的竞争格局还停留在抢客户和单店的业务员产出上,无论从资本市场,还是从投资人、行业内部,大家竞争都围绕在运营效率的比拼。但是未来一定不是这样,未来通过精细化运营,一定从风险定价策略,从客户分层策略,从产品设计策略做好市场。现在的粗犷竞争,未来一定会转变为精细化竞争。(编辑:闫沁波)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