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但人民币的地位与贸易地位并不完全一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在海外地区曾看到,在银行网点外汇牌价上有二十多种货币,但没有人民币的身影。
对此,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12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金融四十人看四十年”系列讲座第一期暨CF40·孙冶方悦读会第8期:人民币加入SDR之路”上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要心平气和看待这一现象,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
易纲表示,在人民银行的工作中,没有特别急切地去推进。只是想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使得人民币和其他的储备货币、也包括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一起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这样的机会下,企业和金融机会会逐步认识到使用人民币的好处和便利程度在加大,使得人民币成为市场的选择。
货币当局或央行可能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和举措提升使用率。但“人民币最终国际化的过程一定是市场化的过程。”易纲说,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远,才能真正造福于中国人民和使用人民币的各国人民和企业。
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解释,人民币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没有出现在银行外汇牌价上,主要反映人民币还没有实现可兑换。但是如果在东南亚甚至中东欧地区,很多银行外汇牌价上已经有了人民币的汇率。即便官方渠道不可兑换,到市场上去看,人民币的使用还是很广泛的。在美国纽约的出租车上,已经可以用支付宝直接用人民币付款。人民币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支付工具已经超越了原来的银行柜台交易,支付范围也越来越宽,所以没有必要担心。”
对于市场关注的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情况,易纲解释,中国在多个官方文件中都有逐步推进资本项下人民币可兑换的目标,但是并没有设立时间表。
易纲表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变化都在点滴之中。“IMF把资本项目划分为7大类40个小项,很多向上我们都是可兑换的,严格限制的只有几项。”仔细研究发达国家货币以及储备货币,其资本项目可兑换也都是相对的,没有特别绝对的。实际上可兑换也都会对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避税天堂的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对于普通人的资金使用影响不大。因此要对资本项下可对话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编辑:李伊琳)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