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父亲离开我已经六年半了,对他的思念之情没有半点减少。一直以来,特别想给他写一篇文章,通过我的文字,记录下他平凡但是并不简单的一生,供后辈追思和缅怀。近期正好有一点时间,可以坐下来写完这篇纪念父亲的文章,也算是了却一桩心愿吧。
在困难的日子里父亲出生在1948年农历十月三十,由于未足月,生下来瘦瘦小小,爷爷说父亲像一只小猫咪,就给父亲取了一个小名叫“斤”。爷爷曾经担心父亲先天不足,未必能养活,可是婆婆并没放弃,最终父亲顽强的活了下来了。爷爷没有想到的是,多年之后,正是这个不足月的幺儿子“斤”,最后给他送了终。
充满艰辛的童年。父亲从没在我面前提起过他的童年,种种往事都是其他长辈们讲的,那些故事,听起来令人辛酸。当时家里的生活之不易,远非现在的我能够体会的。爷爷去世之后,家里剩婆婆和兄妹四人(大伯,二伯,父亲,姑妈),而且婆婆还需要同时照顾自己的父母和妹妹(三个盲人),仅有大伯一个人年满18岁在外工作可以挣一点钱。我完全没办法想象,当时不到40岁的婆婆,在那种情况下,是怎么把三个未成年的小孩拉扯长大的,生活的担子该是有多么重啊。
一个心酸的故事。二伯后来给我提起过一个关于父亲的令人心酸的故事:在父亲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学校收学费,家里没有钱交。正好父亲遇到二爷爷在拉车爬一个上坡,父亲就在车后面帮二爷爷推车,推过上坡之后,父亲问二爷爷要五毛钱交学费,二爷爷生气的说交不起钱就别读书了。被拒绝之后,父亲非常伤心,一路哭着回家了。不知道后来父亲上学的学费是怎么解决的,我只知道,在我的印象里,不到万不得已父亲从不找人借钱,也许和童年的这件事情有很大的关系。那个小男孩伤心的背影,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也是父亲的童年留给我的辛酸记忆。
父亲在他们三兄弟里面是个子最矮的,爷爷、婆婆、大伯、二伯都是高个子,主要原因就是在父亲小时候生长发育的时候,正好是在那些艰难岁月里。不过,岁月留给他的,不光是外在的痕迹,也塑造了他性格中的那份倔强和谨小慎微。
高中的时候,曾经读过路遥的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每每读起,都会潸然落泪,既为书中描述的艰难岁月,也为人生艰辛。《在困难的日子里》所描述的那段岁月和经历,正好是父亲的童年经历的写照。
学生时代,偶露峥嵘
在我的眼里,父亲属于那种既聪明又勤奋的学生。其实,在我面前,父亲对于他的读书生涯提及得少,我只知道他是为数不多的在当地能够考上县中的学生,但是我从一些其他长辈们听过他在学校里的一些事迹,这里我就列举几个吧。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据说父亲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上课的时候,有地方讲得不对,父亲生气得把砚台扔到讲台上。在这一点上,我比较像父亲,就是对于事实非常“较真”,大多不会考虑到对方的与事实无关的外在“光环”的,当然,和父亲一样,这种性格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吃过很多亏,也得罪了不少人。没办法,父子俩骨子里就是如此,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吧。
“字如其人”。父亲年轻的时候长得清秀帅气,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父亲学校里面的一位老师曾经这样评价过父亲的考卷,“不看答案,就凭字和卷面,这份考卷就应该得满分”。尽管我在读高中的时候,也是花了一点时间练钢笔字的,但是我觉得自己的字写得非常一般,完全没法跟父亲的“银钩铁画”般的字相比。如今是IT时代,大多数孩子们早早的用上了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机,早已不像过去那样重视写字了。但“字如其人”,尤其是中国汉字这种流传了几千年而不衰的“象形文字”,写汉字类似画画,从字里行间确实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甚至是性格,对于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我总是会刮目相看。
“精益求精”。父亲读书非常认真细致,可惜我没找到他年轻时候的笔记或者是试卷,但是记得在小时候看过他画的“发电机”线圈的手绘图,就像打印的一样,可惜这些手绘图在几次搬家的过程中,都没能保存下来。
父亲是老三届高中生,读高中的时候遇到了“文革”,高考暂停,因此没能上得了大学,留下了一辈子的遗憾。“知识改变命运”,但是父亲一辈子也没能走出家乡那片土地,一生在平凡和平淡中度过。有时候,我在想,如果父亲当年上了大学,留在了大城市工作,无论是从商,还是教书,或者是从政,以他的才华,都应该有一番作为吧。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令人唏嘘不已。
父子情
1977年12月份,中国恢复高考,超过500万人报名,几十万人从此改变了命运。恢复高考之后的1个月,农历节气“大寒”那一天,一年之中最冷的一天,一个大雪纷飞的早上,我来到了这个世界,父亲给我取名“徐寒飞”,从此,这个颇具诗情和侠意的名字与我一生相伴,也算是父亲送给我的人生第一份礼物。
我出生之前,徐家之前已经有5个女孩了,只有堂哥(二伯的儿子)一个男孩,我算是家族里面的第二个男孩,因此婆婆和父亲都非常高兴。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作为整个家族的“宠儿”,在长辈们和哥哥姐姐们的掌心里长大成人,整个童年时期都是开开心心无忧无虑的,内心几乎没有什么阴影,当然也养成了我任性、不服输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对我的影响,更多的是“身教”,而不是“言传”,通过一些小事情来潜移默化,从没听他对我讲过任何人生大道理。而且,父亲在家里也是少语寡言,日常的生活中,父子俩的对话也并不多。回想起来也是一种遗憾,但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更见真情。
小时候住的是平房,夏天天气热,蚊子多,家里没有电风扇,罩着蚊帐睡觉非常热,父亲会在一边给我打扇,直到我睡着了他才会去睡觉。还有,记得我在长身体的时候,睡觉的时候会膝盖酸痛(所谓“生长痛”),父亲会帮我揉膝盖,直到我睡着为止。这些点点滴滴,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小事,模模糊糊的留在记忆里,现在回忆起来也是倍感珍贵。
颇具特色的徐氏教育法。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之后,父亲总是会跟我聊天,让我说一说白天在学校里面学了什么东西,我就一五一十的把当天学校里面学习的内容复述给他听,以当时小学每天的教学内容,估计半小时就能讲完吧。这样一种“课后作业”的形式,应该持续了我整个小学阶段。说实话,小时候我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特别之处,长大以后才发现,这种颇具特色的徐氏教育法,恐怕是培养我的一些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而当我在成年之后,在学校和社会上接触到了各种优秀的同学、同事以及同业伙伴之后,我才真的领悟到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确实能使人受益终生。
夏日的欢乐时光,小小的幸福。小时候住的小镇靠着长江,在江边有一家小小的冷饮店,夏天的时候,父亲偶尔会带我去店里吃一碗凉粉或者什么其他的冷饮,炎热的夏日,父子俩坐在冷饮店里,安静的享受着那一份清凉时光,当时我的心里应该是无比畅快吧。江边的那家冷饮店,如今估计早就不在了,不过那碗凉粉的味道,我至今记得。
父亲极其孝顺,尤其对婆婆,从他刚刚参加工作挣钱开始,就会每个月给婆婆钱,一直到婆婆去世。生活上更是如此,一有空父亲就会回到老屋去陪婆婆,他选择自己的工作地,都会考虑到照顾婆婆方便,从不离开婆婆太远。有一年假期,我回家乡看婆婆,正好暑假打工挣了点钱,就给了婆婆一些钱让她打牌用,婆婆一直记得这件事,念念不忘。其实,我只是“继承”了父亲对婆婆的那一份孝心而已。
除了婆婆以外,父亲对徐家家族里的每一个人也都很好,有任何困难都会尽力去帮。其实我一直有很强的家族观念,除了小时候在一个大家庭里长大,和家族里的长辈们和兄弟姐妹们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以外,父亲以身作则带给我的那种家族观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我十七岁就离开父母和家乡,孤身一人闯荡上海滩,两手空空无依无靠,一路摸爬滚打,说不上伤痕累累,但也受到挫折无数,自我保护意识要比小时候强得多,因此对家族里的亲戚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无情”,或者礼仪不周,谈不上情有可原,也算是事出有因吧。
人无完人。当然,父亲并非完人,他有性格上的缺陷和弱点,也曾给我留下不愉快的回忆。在一个家庭里面,父子之间确实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摩擦甚至是冲突,这是男人好斗的天性使然。在外人面前,父亲表现的相当温和,但是他在家里有时候也会露出脾气暴躁的一面,记得有一次搬了新家之后,因为对房间布置的意见不合,父亲对我大发脾气,即便如此,才十几岁的我当时也没有被他吓哭,反而在心里暗暗的对自己说,“等我长大以后,哼!”。母亲曾经说我很讨厌脾气暴躁的人,估计就是小时候和父亲的争吵,留下的一些心理阴影吧。
父亲是一个非常不喜欢变化的人,生活上任何新的变化,都会导致他的激烈反对。那次家里的阳台要铺地面砖,他死活不同意,认为水泥地就足够,结果母亲和我两个人自己去请了一个泥瓦匠,趁父亲不在家的时候,花了一个下午,把阳台铺好了。另外一件事,在我读高一的时候,母亲曾经有过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去市里的一家省重点中学担任教研室主任,可是父亲并不支持母亲的调动,再加上母亲当时的单位不放人,后来就放弃了这个机会,事后来看显然是错过了一次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机会(母亲当时四十岁,其实机会已经不多了)。与父亲完全相反,我喜欢折腾,不安于现状,工作上起起伏伏,虽然错过了稳打稳扎的机会,但是折腾的过程也未必不精彩,我也自得其乐,光是北京上海两地工作调动来回奔波,就折腾了好几次。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物极必反”,父子俩一个极度保守,一个喜欢折腾,倒也暗合道家的思想。
从小到大,父亲很少当面夸我,这带来两个后果,第一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独立,做事情都会从本心出发,因为从小都不知道自己做得好还是不好,也就很少考虑别人的看法;第二是认为父亲的看法并不重要,在家里与母亲相比,他似乎总是一个配角。长大以后,从母亲以及其他人嘴里,我才知道,其实父亲挺为我自豪的,在他心里,婆婆和我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只不过,他们那一代人几乎都是如此,不大善于表达自己的爱,加上父亲本身的性格,父子俩错过了很多沟通交流的机会。
其实,我也渐渐发现,自己身上也有了父亲的一些影子,他留给我的,不光是父子之间的往事回忆,也让我不断反思自己,该如何去爱自己的家人,该如何珍惜那些点滴真情。
离世
2009年那年夏天,我转到北京工作不到一年,父亲一直咳嗽不见好转,在家乡医院查出来得了肺癌,到北京上海的医院复查,结果一样。由于癌症肿瘤部位接近主气管附近,而且当时也已经向淋巴结扩散,无法做手术,化疗后加上靶向药物,父亲的病情在2010年曾经好过一段时间,但是靶向药耐药期过后,病情再次加重。最后一次住院期间,由于心肺负担加重,父亲并发心脏病,最终抢救无效,于2011年5月14日去世,享年63岁。
父亲的病,除了跟他先天体质弱有关以外,跟他的生活经历以及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多年以来,谨小慎微的性格加上时运不济,还有就是为了照顾婆婆和我们这三口之家,父亲完全牺牲了自己个人的前途,一辈子碌碌无为,以他的才华,最终只是做了一个港务局的电工,一定是有怀才不遇的感觉。此外,在家里面,相比之下,母亲在事业上一直比较顺利,无论是在本职工作上,还是业余爱好上,都取得了不少成绩,父亲在家里也觉得地位不高,说不起话,现在想起来,当时他发脾气很可能只是他找回尊严的下意识之举。心高气傲的父亲,心里的抑郁和憋屈一定很多,长此以往,对身体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父亲走之前的那个晚上,是我陪他在医院里睡的。记得我睡在他的脚头,睡之前跟他说,“爸爸,我难得陪你睡一晚”,父亲朝着我笑了笑。父子俩在医院的病床上,脚对脚睡了一晚。早上,父亲起来上厕所,躺下之后就觉得心里不舒服,我连忙起来,看他已经浑身大汗淋漓,脸色发白,就帮他用毛巾擦干汗水,然后搓心口。但是父亲没有好转迹象,我赶忙去叫值班医生,医生进来之后,打了急救针,实施了抢救,这时候,我看见父亲眼睛里面的那道光突然消失了,心里知道父亲已经走了。医生、病房里的其他病人和家属都离开了病房,就剩我一个人跪在父亲面前,他还睁着眼,我轻轻的用手合上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抑制不住的泪水流下来,父亲一句遗言都没有留给我,就这样离开了我,从此天人相隔。
爷爷的最后一晚,父亲陪着他,父亲的最后一晚,我陪着他,祖孙三代,最后的时刻都还能有最亲的人陪伴,也算是一种圆满吧。我想,父亲走的时候,应该不会有太多的遗憾吧,只是,很多遗憾留给了我。
愿爱永相随
父亲离开一年多后,有一次到台湾出差,晚上睡觉的时候,梦见自己回到了大学校园,回到寝室,推开门,发现父亲站在我面前,我特别高兴的去抱住他,然后问父亲,“爸爸,这是真的吗?”,父亲看着我笑了笑。然后我就从梦里醒了,阴阳相隔,永不相见,恸哭一场。或许这才是父亲和我真正的告别吧,从那以后,再没梦见过父亲。
还有一天,我走在马路上,突然想起,要是土豆找我要爷爷,我该到哪里去给他找爷爷呢?我泪流满面。
父亲的离世,给了我不仅是生离死别的悲伤,更是惊醒了睡梦中的我。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各种法律道德规则制度文化,都要求我们按照既定的轨迹做事做人,可是为何我们不能做一回自己?人生也只有一回,没有第二回。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父亲一辈子勤勤恳恳的尽一个儿子的责任,尽一个父亲的责任,尽一个丈夫的责任,尽一个长辈的责任,可是他唯一没有尽到责任的,恐怕就是对他自己,上天给他的才华,给他的机遇,理想梦想幻想,万般豪情,万丈雄心,都虚度在光阴中,埋葬在红尘里。现如今,父亲再无只言片语存世,人们也渐渐将他淡忘,唯有我将他写进文章里,思念到如今。
2012年,我毅然从当时的公司辞职,赤手空拳,从零开始,五年,起起伏伏,跌跌撞撞,打出了自己的一点天地,正是父亲给了我找回自己的勇气,开始了《十年一梦》中最精彩的那一章。
父亲一生福薄命薄,童年遇到三年自然灾害,读书的时候遇到文革,没退休几年就得了重病,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一生过得平凡而平淡,但是他并非一事无成。倾其一生,爱其所爱,他做到了。只是,他不够爱自己。
而立之年,负重前行,疲惫不堪,心力憔悴之际,总是会想起和父亲在一起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想起父亲说过的话语,想起陪父亲的最后一个晚上,想起梦里父亲的笑容,有爱可以相随,有爱可以回味,一无所有,亦无所谓!
就写到这里吧,用这篇小文章,来纪念我的父亲,你永远活在我心里,愿爱永相随!
儿:徐寒飞
2017年12月22日
【跋】这是我花的时间最长的一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快1个月,零零碎碎,前言不搭后语,算不上是一篇好文章,但是,能写出我心里所想,足够了。
免责声明:21财经APP金V头条提供的专栏作者署名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21财经立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相关内容所涉及的投资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
![]() |
徐寒飞 招商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 |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