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拉丁美洲“粉红浪潮”的衰退,逐渐被西班牙语世界认作一种客观状况。2017年初,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Suhrkamp)邀请盖瑟尔伯格(Heinrich Geilselberger)担任主编,与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拉图尔(Bruno Latour)等思想家合作撰写了《大衰退》(The Great Regression,2017)一书;其中入选的几位西班牙学者,希望把“粉红浪潮”的起伏,放置到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欧洲难民危机等一系列全球大事件当中来理解。西班牙政治学家塞萨尔·伦杜埃莱斯(César Rendueles)的文章指出,在本世纪初,拉丁美洲继1999年西雅图抗议之后,成为“另一个世界运动”(movimiento altermundialista)的执牛耳者。而现今,15年之后,以查韦斯和卡斯特罗去世为标志,拉美已经失去了制衡全球化的社会基础,呈现出政治倾向“碎片化”的倾向。引领全球社会运动的活力,从南美向南欧半边缘国家转移。伦杜埃莱斯借用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的说法,指出真正置于人民眼前的历史选择,不是在自由市场或公共干预之间做出拣选——我们只能在不同类型的政治调节或者波兰尼所谓的“反向运动”(contramovimientos)之间做选择。全球政治转向,不管左与右,都是“反向运动”的特殊表现。但关键问题是,各国政府提出的“公共介入”方案,究竟是倾向于赋予精英特权,还是给民主与启蒙提供新的机遇。
伦杜埃莱斯出生于1975年,现今执教于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他的最新专著《社交恐惧症:数码乌托邦时代的政治变迁》(Sociofobia: El cambio político en la era de la utopía digital)曾被西班牙《国家报》选入年度最佳书目。2017年,该书也被译成英文。书中开篇直陈,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错误俗套是迷信赛博空间:一厢情愿地相信互联网能帮助用户形成更亲密的关系,以为新通讯技术能创造更积极的社交条件,从而提高人们的经济与政治活动能力。最近的一系列事件和研究揭示,新技术让人们更孤立。伦杜埃莱斯认为,互联网只能压缩社会现实,而非扩展,因此,它严重降低了人们对人际交往和政治介入的期待。为了对抗贬斥社交的赛博空间,作者主张激活西班牙公民抗议的政治传统,以之超越消费主义和政治恐惧。
另一位西班牙政治学家、作家胡安·卡洛斯·莫内德罗(Juan Carlos Monedero)从另一维度回应了类似问题。莫内德罗——这位50岁出头的学者永远语带讥诮,堪称西班牙的齐泽克——在他的政治哲学新著《利维坦的新装:新自由主义霸权时代的国家》(Los nuevos disfraces del Leviatán:El Estado en la era de la hegemonía neoliberal, Akal, 2017)里描述说,霍布斯在17世纪选取了“利维坦”这个《圣经》里的海怪来表征他自己时代的集权国家,而今天,经历了短暂的以社会制衡国家的历史阶段之后,人们再次回到新的怪兽统治之下。它虽然披着民主的外衣,但实际上其凶残程度不亚于以往。同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给民族-国家构成了挑战;只有少数人能在“地球村“里弹冠相庆,而大多数庶民永难见面。动荡的新局面也蕴藏着积极因素:大约一百年前,列宁曾说,搞政治就是行走在绝壁边缘;今天,一系列动荡让欧洲政治场域重新变成了悬崖峭壁,或者说,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空间。面对形形色色的去民主化和新型威权政治,莫内德罗奉劝人们牢记,对抗利维坦,没有政治权力,就没有希望;政治权力从来都是矛盾的,既是问题所在,也是解决之道。
2017年,既是“十月革命”百年纪念,同时还是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牺牲的五十周年纪念。除了像《红色岁月:俄国革命对阿根廷的影响》(Tiempos rojos: El impacto de la revolución rusa en la argentina, 作者Hernán Camarero, Sudamericana)这类平铺直叙的纪念之作,还有相当一批著述讨论了其他几场“全球革命”对拉美次大陆的影响。乌拉圭共和国大学的历史学者阿尔多·马切西(Aldo Marchesi)以英文撰写的《拉美激进左翼:全球60年代的抵抗与冷战》(Latin America's Radical Left: Rebellion and Cold War in the Global 1960s)2017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刊行。作者把南美左翼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放在全球左翼运动网络的语境里加以描述。1960年代欧美青年运动激励了乌拉圭、阿根廷这些南椎体国家的青年左翼激进分子和知识分子。南美激进左翼运动参与者的年龄往往在30岁以下,他们厌恶传统政治,相信依靠有组织暴力活动才能促使国家爆发社会变革。“冷战”年代,这种激进运动在南椎体国家持续10年之久,以1973-1976年阿根廷的地下游击队最具代表性。但悖谬的是,这种社会运动模式最终引发了乌拉圭、巴西和阿根廷威权军事政府上台。马切西的著作第一次从南美区域角度阐释了60-70年左翼青年激进组织的动力学。
这场激进运动的亲历者——阿根廷著名作家里卡尔多·皮格里亚(Ricardo Piglia)于2017年1月6日下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病逝,这是年度西语世界文坛的一大损失。从1980年推出代表作《人工呼吸》开始,皮格里亚早已成为阿根廷的经典小说家,日后逐渐位列西语世界作家第一方阵。皮格里亚后半生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肌肉不听驱使,但借助机器,他仍不愿停下手中的笔。去世之前,还他在修改、润色即将出版的自传下一卷。在自传中,他把体验与经历全都转化给另一个化名“里卡尔多·埃米利奥·皮格里亚·伦西”的人物。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这一标示人物的符号当中,镶嵌着作家自己的姓名。2015年出版的《伦西日记》第一卷《养成岁月》,凭借独特的文学形式让作者摘得多项国际文学大奖。巴塞罗那的卡斯蒂利亚语文学奖委员会因自传写作的新创,而授予皮格里亚这一奖项,褒扬他“通过创作小说人物而改造文体”。2016年皮格里亚病重,但自传第二部《欢愉年代》还是如约面世。这一卷追述了1968-1975年间,那段似乎“一切皆有可能”的岁月,作家如何躲避独裁政府的严密监控,寻找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左翼地下组织。《伦西日记》第三卷作为遗作,于2017年9月出版,这一卷主要讲述了皮格里亚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最后时段以及他重返祖国的经历。
实际上,出版著名作家遗稿是近些年西语文学界的一个风气。2016年末,智利作家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的《科幻之魂》(El espíritu de la ciencia-ficción)整理出版,一年后,又一部遗作《牛仔的墓园》(Sepulcros de Vaqueros, 2017)由西班牙丰泉出版社刊行。最近五年来,波拉尼奥跃升为西语世界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时近2017年底,这本名为《牛仔墓园》的遗作迅速被西语国家大城市的文学爱好者争相捧读。《牛仔墓园》实际上包含了三部未刊中篇小说:《祖国》(Patria)、《牛仔墓园》(Sepulcros de vaqueros)及《法兰西恐怖喜剧》(Comedia del horror de Francia)。在这些故事里,智利小说家钟爱的主题再度浮现:人性恶、暴力、历史、文学、反讽、墨西哥、智利、爱情与寻找。他文学世界的核心人物“侦探”阿尔图罗·贝拉诺(Arturo Belano)也再度登场。读者不能因为波拉尼奥的片段化写作而轻视这本书,实际上,他笔下的长、短篇小说都是依附在永恒变动的总体之上的片段。波拉尼奥再次用无边的想象、浓稠的感受、古怪的人物,使得包括《牛仔墓园》在内的几篇故事成为他最具原创力的作品。
出版机制是给思想提供物质载体,而西语世界此前很少出现这方面的读物。阿根廷学者古斯塔沃·索拉(Gustavo Sorá)的著作《拉丁美洲左翼的编辑工作:经济文化基金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浮沉录》(Editar desde la Izquierda en América Latina: La agitada historia del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y de Siglo XXI, Siglo XXI Editores, 2017)恰好超越了作家作品研究或思想话题的旧式框架,转而关注本地区的“文学机构”,体现出一种文化研究的倾向。该书以拉美两家最有影响力的人文社科出版机构——创建于1934年的墨西哥的经济文化基金出版社及后继出现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为切点,勾勒、分析了文化制度如何在距离遥远的西语国家之间建立文化桥梁、传播当时最被本土知识界看重的人文社科著作。作者索拉搜集了关于两家出版社的不少史料,文笔鲜活地串讲了20世纪中期以后,拉美知识界如何在政治压抑之下,创造文艺思想的繁荣局面。这一研究也印证了政坛潮汐未必与著述者的思虑同步,某种时代的颓势或许恰好给知识人提供了积蓄脑力的机会。(编辑 李二民)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