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A股实行减持新政,正在影响上市公司股东变现轨迹。
5月27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及特定股东的减持数量、方式和信息披露要求进一步强化约束力,例如大股东不得在90日内竞价减持超过1%,大宗交易减持则不得超过2%。
新政直接造成减持锐降。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17年发生减持的上市公司数量同比缩水接近一半,合计减持参考市值仅为上年的63.66%。
另一方面,上述政策影响部分大股东持股流动性,间接对股票质押业务产生次生冲击。记者统计发现,全年股票质押参考市值总和较上年亦出现明显下降。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规范减持行为以及去杠杆趋势下,未来上市公司股东融资需求或被可交换债(下称EB)等标准化融资工具替代。
增减持“同减”
减持新政带给2017年的市场影响显而易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 截至12月27日,全年共有961家上市公司发生7536次大股东减持,涉及股东户数达3078户,合计减持市值仅1749.67亿元。
以上多个数据均较2016年大幅下降。统计显示,2016年发生减持的上市公司达1096家,减持次数达8434次,涉及股东4135户,合计减持参考市值为2748.35亿元。这意味着,2017年上述四项数值分别收缩为去年的87.68%、89.35%、74.44%及63.66%。
可以看出,2017年整体减持参考市值降速超过被减持公司数、减持户数等指标——这意味着,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减持规模同步缩减。
“减持新政带给上市公司的影响是刚性的,因为减持速度直接影响下降。”12月27日,华北一家大型券商策略分析师表示,“一方面是IPO、定向增发等投资型股东的退出成问题;另一方面影响公司大股东融资,因为过去通过减持、调整持股比例变现是常见方式。”
不过,减持限制起效的同时,也让增持规模下降。
统计显示,2016年共有765上市公司股东累计增持参考市值达1890.03亿元。2017年,受股东增持的上市公司数量虽然增长至994家,大股东增持频次全年达6651次,同比上年的4919次增长35.21%,但在合计增持参考市值上,2017年增持不及上年,仅为1458.49亿元,同比下降22.94%。
在上述分析师看来,减持新政有可能带来更多“少增持”现象。
“能看到的是大股东表面增持减少,但看不到的‘增持减少现象’可能更多,因为一旦触发5%举牌线,就要遵守减持新规,持股流动性受制约,这种情况会让投资者避免持股超过5%。”上述分析师认为,“大股东也会有所顾虑。”
“总体来说,减持新规让上市公司股东的融资套现出口变窄。”该分析师指出。
另一个受影响的领域是股票质押业务。
“如果不能卖出,那么还有一个融资方法就是先质押。”上述分析师认为。“但不少股票的解禁期因减持新规拉长,这让不少融资期限无法对解禁期实现覆盖,让上市公司中短期融资的可质押股票减少。”
2017年股票质押业务的确出现相应萎缩。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2017年股票质押参考市值总和约为3.61万亿,比上年缩减22.53%,共涉及12761起融资和1963家上市公司。
有业内人士指出,减持新政虽然限制上市公司股东持股流动性,但在维护市场稳定、鼓励长期化持股上仍发挥了积极意义。
“进一步完善禁售期的考虑,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上市、重组后某些特定股东的套现离场,希望股东承担起长期投资责任。”2017年12月27日,上海一位投行保代坦言,“另一方面全年IPO企业数量供给创下新高,股份禁售安排客观上也对冲了IPO发审提速带给市场影响。”
可交换债扩张“在路上”
面对减持限制,EB正在成为上市公司股东融资的另一种可能。
“当前的趋势是‘非标转标’,减持不被鼓励,股票质押资金大多来自银行,属于间接融资。”12月27日,上海一家大型投行保代表示,“未来EB产品很可能成为上市公司股东融资新工具,并且有很大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2017年EB发行较2016年更活跃,共发行81只EB,累计发行规模1170.14亿元,同比增长65.83%。
沪深两交易所有关EB减持情形的不同口径,也引发业内人士的猜想。
记者注意到,在证监会和深交所的减持新规中,针对EB减持条款均为——因EB换股“减持股份的”适用其规则;但在上交所的规定中,这一规定似乎有所松动。
上交所减持新规中,因EB换股等方式“取得股份的减持”才适用该规则。
“这种表述口径并不一致,证监会、深交所规定约束的应该是发行人换股,上交所约束的应当是换股后的投资者,两者情形有本质区别。”12月27日,北京一家中型券商债券承销人士表示,“监管规定都是斟字酌句,不像是笔误,我们内部也在研究,如果在上交所发EB是否可以用于股东减持。”
“现在的监管就高不就低,很难有人敢当出头鸟,我们在观察。”上述债承人士坦言。“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这样做成的,那么后来的项目就好说了。我认为私募EB应该是允许的,这并不会对市场造成太大影响。”
(编辑:巫燕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