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五方面支持基础科学研究 相关人才待遇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慧 ,马文玥 北京报道
2018-01-05 07:00

1月3日,2018年国务院的第一场常务会议,确定加大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措施,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会议提出,从五个方面着手加强基础研究,包括支持教育领域的重点学科、促进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融通等。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5.2%,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提出,国家持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大幅度提高。2018年的首场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明确支持基础学科研究。

多位科研人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基础学科的创新研究环境在变好,基础学科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企业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的大背景下,薪资也水涨船高。

科技创新离不开基础研究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从五个方面加强基础研究。首先,从教育抓起,潜心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数学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其次,促进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融通,既要重视原创性、颠覆性的发明创造,也要力推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农业、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应用技术创新。

会议还提出,加大体制机制创新,采取政府引导、税收杠杆等方式,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研究,扩大科研人员研究选题选择权;多方引才引智,加大国际科研合作,稳定支持优秀创新团队持续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支持海外专家牵头或参与实施国家科技项目。

2017年5月出台的“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提到,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取得的诸多重大科技创新成就,都离不开基础科学这个基石。

中国气象局的一位科研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做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近年环境和待遇确实在变好。去年国务院发文要增加科研人员收入,鼓励创新和创业,目前单位还没出细则,不过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家的活力,单位也在高薪招募海内外英才。

基础学科人才受追捧

基础学科受到重视,最直接的体现是科学家越来越受重视,科研人员工作的环境改善,基础学科人才的薪资待遇提升。

以数学学科为例,一位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博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数学是很多应用学科的基础,数学主要是通过服务其他学科来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随着互联网、3D打印、大数据、机器学习的发展,数学直接推动了关键产业的发展,在新经济领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据介绍,目前国内大互联网公司对数学、自动化这些基础学科的博士毕业生给出的都是高薪,一些硕士生毕业能拿到四五十万元年薪,更有博士能拿到六七十万元,甚至近百万元年薪。

近期,数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也表示,中国发展数学等基础学科非常必要,科技进步的核心推动力是基础学科,很多是理论学科。中国发展基础科学是必须的,作为一个大国,在未来发展中拿出一部分资源用于相对薄弱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在目前各国追赶激烈的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竞赛也显得十分重要。

腾讯研究院的一份中美人工智能产业比较报告指出,美国一直处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前沿,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在全球跻身第一梯队,但在基础算法和理论研究方面,与美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美国AI产业布局全面领先,在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尤其是在算法、芯片和数据等产业核心领域,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各层级企业数量全面领先中国,而中国的布局主要在应用层。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再创新高,占研发总投入的5.2%,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一些发达国家研发投入能达到15%到20%,虽然中国的这一比例仍偏低,但近年有明显进步。

除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国内外科技企业均在基础研究领域展开了竞赛。2017年10月,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宣布成立承载“NASA计划”的实体组织——“达摩院”,进行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未来3年内,阿里巴巴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编辑:李博,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houhui@21jingji.com,libo@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