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粤港可共建 自由贸易“组合港”

21世纪经济报道 戴春晨 广州报道
2018-01-06 07:00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区域拥有若干个世界排名前列的港口和机场,在探索建设自贸港的背景下,港口群、机场群怎么建,如何互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

郑天祥是广东较早一批研究粤港澳问题的经济学者,先后参与过广东和香港政府的规划咨询工作。他认为,广东自贸试验区可以更便捷地与香港对接,有条件与香港共建自由贸易的“组合港”。

自贸港不单是海港

《21世纪》:自由贸易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自由贸易港的“港”,指的一定是港口吗?

郑天祥:自由贸易港的主要特点,就是自由度和全面开放、办事效率便利化程度高。具体而言就是聚焦三大问题:第一,人民币自由兑换外币,便捷地进行结算、结汇;第二,人员自由进出,比如对海员、航员72小时免签;第三,低税、免税,例如香港等自由港除了烟酒等几类货物之外都可以低税、免税。

香港在这三方面是全面放开,所以全球企业愿意在香港投资及货物进出。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内地和香港差距就减少了。国家不可能一下都放开,需要选几个点先试先行,广州、上海、深圳、天津等都具备先行先试的条件。

说到自由贸易港的“港”,它不单指海港、港口,更是指一个通关、货物流通便捷的交通枢纽。它既包括海港、内河运输,也包括空港,以及联系海港、空港的各种交通线路,比如高速公路、河道运输、无水港(指接驳港口的陆上交通线)、高铁网络。

《21世纪》:自由港建设涉及到海港和空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时强调建世界级港口群和世界级机场群,机场群和港口群有何关系?

郑天祥:海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的特点,这有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控制整体的运营成本。在国际大环境没有根本调整的情况下,以海运为主的运输格局还将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但应该看到,粤港澳大湾区许多城市正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步减少,其货物增长空间有限。换句话说,航运运输量不可能无限上涨,其增长速度将会变缓,部分城市的航运规模甚至有可能出现下降。

伴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高附加值的、要求快速送达的商品将逐步增多,这将带动空运市场的壮大。比如,深圳有华为、中兴等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商品具有高附加值、轻便、高时效性的特征,需要的是空运而不是大运量为主的港口集装箱运输。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看,深圳发展空运的前景可能比港口要好。

因而,港口群和机场群存在着某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它们是一个航运体系内的不同部分。建设世界级的机场群,既可以推动世界高端人才的流动,促进服务贸易,也可以带动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

粤港可共建自贸“组合港”

《21世纪》:并船出海是粤港澳合作近年来呼声较高的,在航运体系建设方面,你觉得粤港之间应该如何“并船出海”?

郑天祥: 香港、澳门是世界有名的自由贸易港。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广东自贸试验区和珠三角有毗邻香港、澳门的优势。

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自由港”,可以更便捷地与香港对接,有条件与香港共建自由贸易的“组合港”。比如,南沙的土地储备相对充足,综合成本相对低,同时与内陆地区有珠江、有铁路网相连,给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南沙所在的广州有100多家大中专高校,能源源不断提供中高级技术人才。香港如果与广东自贸区“组合”,则可以利用广东的资源优势。

内地要学习香港的先进经验,需要通过港澳来带动内地市场的发展。香港经贸网络发达,在全世界有接近40个办事处,在国外投资、建设都有经验,可以帮助广东企业更好地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来粤港澳合作的一种模式是,广东企业总部放在香港,具体业务开展放在自贸试验区,这样就可以兼有香港的国际化网络和珠三角的资源。

香港的航运目前已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其运输成本比珠三角港口高,凭借班次密、航线多的优势仍可维持,但增长空间受限。今后,香港不仅需要发挥物流运输的国际航运中心功能,还需要发挥航运服务的国际化优势,既能提升寻求发展空间,又能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带动珠三角乃至泛珠地区的航运物流发展。

未来,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应该联合起来,带动珠江口其它港口构成世界级港口群,并叠加珠三角机场群、高铁网络、高速公路网络的优势,组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航运体系。

(编辑:李博,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xiaxt@21jingji.com,libo@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