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撰稿 李茜 上海报道
2017年12月30日,上海闵行区爱琴海购物公园内,明珠美术馆的开幕吸引了沪上文艺界不少关注,该美术馆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和红星地产合作创建,国际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历时两年亲自打造,开馆大展“安藤忠雄展·引领”也于同期举行,值得一提的是,从8楼美术馆观展之后还可顺道步行至7楼的新华书店,明珠美术馆馆长李丹丹表示冀望通过提供高品质的艺术展览和阅读给这个城市带来更多的文化滋养。
中国迎来民营美术馆开馆热,艺术赞助初现端倪
中国近年正在迎来一波民营美术馆开幕热,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发布的《全球私人美术馆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月全球共有317个私人美术馆。中国以26个私人美术馆排名第四,占全球总数的8%。仅上海在过去三年开幕的民营艺术中心和美术馆就有:复星艺术中心、明当代美术馆、宝龙美术馆和上文提到的明珠美术馆等,在北京则有木木美术馆和松美术馆。
其中在2017年9月20日开幕的昊美术馆(上海)通过学术性较高的开幕展“宣言:朱利安·罗斯菲德”和即将开幕的“见者的书信:约瑟夫·博伊斯×白南准”吸引了艺术界关注。昊美术馆创始人郑好原本从事地产生意,在完成了资本积累之后,他把视线转到了自己喜爱的艺术领域,并按照自己的喜好收藏了两千多件艺术作品,从东西方文物到当代艺术,不一而足。步入集团旗下的万和昊美艺术酒店,大堂放置着蔡志松、仇德树、张洹等艺术家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品的摆放也跟随酒店总体设计变化做出一些改变。郑好表示,昊美术馆的开幕不仅达成了其心愿,还可以在未来和艺术酒店成长为相互支撑的跨界艺术综合体。
其实在此之前,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就已经经历了三次开幕浪潮,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如1998年的成都上河美术馆、沈阳东宇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馆等,但之后都因资金、项目、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昙花一现便结束了其短暂的艺术生涯。第二次是伴随着2002年前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大面积复苏所创办的北京今日美术馆和上海证大现代美术馆等,第三波有2012年底开馆的龙美术馆(浦东馆)、2014年开馆的龙美术馆(西岸馆)和余德耀美术馆等。
走出运营的困境
相对于国有美术馆而言,民营美术馆的资金几乎全靠自筹,因而寻求艺术赞助是其正常运营最基础的保障。
艺术赞助最早起源自13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对于西方艺术的崛起和兴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的艺术赞助人和杰出艺术家共同将文艺复兴推至顶峰。艺术赞助人通过委托和定制艺术作品,为艺术和艺术家提供资助。其中的卓越代表就有著名的美第奇家族(Medici Family)。而西方现代企业收藏则起源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美国热衷于艺术赞助的企业以金融机构为主,通过赞助户外公共艺术美化办公环境,更重要的是支持兴建美术馆。比如美国的摩根大通支持建立了大都会博物馆,洛克菲勒家族则致力于赞助MoMA(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
近年中国开幕的私人美术馆需要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才能成为被承认的非营利组织。只有完成登记注册的非营利组织,才可以和商业机构建立合理合法的合作方式,同时也可以在相关税收方面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在这样的情况下,昊美术馆就对美术馆运营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郑好表示:“目前美术馆的资金主要来自集团,前几年我们还投资打造了线上艺术衍生品网购零售平台和线下昊艺术商店,希望能够打造一个线上线下共同推进的商业平台,未来成长为美术馆强大的资金后盾。”美术馆目前的资金来源方万和控股集团也希望借助美术馆的开幕打通集团旗下美术馆、艺术商店和艺术酒店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的媒介将公司和艺术挂钩,塑造崭新企业形象。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ôP)是一家主推摄影艺术的艺术机构,由摄影艺术家刘香成和策展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创立,创办至今已经举办了12个展览,第13个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SCôP是一家已完成登记注册的非营利艺术中心,创始人刘香成表示:“政府、品牌企业和个人的资助目前是艺术中心主要的经济来源。”
同样位于西岸板块的余德耀美术馆也早已完成了非营利艺术中心的转身,多年间成功举办了多场高标准和高学术性的展览,陆续获得了品牌企业的亲睐,其《雨屋》亚洲首展时得到了大众汽车的赞助支持,去年的“KAWS:始于终点”展览则得到了优衣库的支持。余德耀还成立了基金会,用基金会的名义收藏和赞助艺术展览,推动当代艺术的各项活动,积极赞助当代艺术的出版,其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出版的《中国当代艺术:原始文献》。
艺术赞助形式走上多样化
随着美术馆和艺术中心的兴盛,中国的艺术赞助形式也开始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从最传统的艺术收藏、创办艺术机构和举办展览,到如今成立艺术基金会、设立艺术奖项、资助艺术项目。拥有数十年历史的“宝马集团文化参与部”旗下项目“艺术之旅”,邀请了美术馆馆长和国际策展人到香港和迈阿密参加两地的巴塞尔艺术展,每地各甄选一位新晋艺术家,提供机会让他们到世界各地游历,寻找创作的灵感。艺术家唯一的任务是将这段艺术之旅用日记方式记载,让大众可以“透过艺术家的观察来看世界”。
从想象力实验室到如今正在筹备的美术馆,本土设计师品牌江南布衣在艺术赞助的探索上则走得更富有创意,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艺术创作的独立性。比如想象力实验室的“月食”项目就是一个鼓励艺术家发挥想象和脑洞的艺术项目,要求以烹饪为形式,以“要求艺术家提供从未听说过,没见过,更不用说吃过的食品设计”为准则,试图将当代艺术延伸至日常创造力层面。
中国青年艺术家程然在自己的常规作品之外,参加了江南布衣的艺术赞助项目,他提道:“江南布衣资助了我为期两年的记录中国的影像作品《中国》,2015年香港K11艺术基金会也赞助了我的九小时电影《奇迹寻踪》。”除去资金支持,绝对的艺术创作自由是吸引艺术家参与艺术赞助项目的主要原因。程然认为艺术赞助和商业广告是完全两个概念:“我参与的艺术赞助项目对艺术家作品的创作是完全信任的,艺术家有绝对的自由度。”
在设立艺术奖项方面,创办于2013年的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奖在深度挖掘、评选新锐艺术家之余,还举办了一系列与公众互动的教育活动,包括讲座、研讨会、工作坊,以探讨奖项的学术和社会价值,试图通过以上行为探索艺术赞助的更多边界。另外一个案例还有2017年首届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度评选”的成功举办,通过以上艺术赞助行为,也让品牌超脱商品的本质,成为艺术与文化的象征。(编辑 董明洁 许望)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