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三得主同台共议中国经济: 已脱离低端制造模式 应激励更多农村人口进入服务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姚瑶 上海报道
2018-01-10 07:00

1月9日,在第十八届瑞银大中华研讨会上,三位诺奖得主: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2013年,因为对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埃里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2007年,因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做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Sir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2010年,因针对失业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同台对话,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试图为中国经济实现更好增长开出“药方”。就中国经济现状、金融与实体经济间关系、未来增长潜力等问题,三位诺奖得主各自阐述如下:

中国经济现状如何?

皮萨里德斯:直到5年之前,中国经济主要是依靠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 但是现在中国已经脱离了这个模式,现在是希望更多地依赖自动化制造,比如3D打印、机器人。中国在过去30年间经历的转型是非常巨大的,大概45%的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进入到沿海的城市,或者说去从事非农的工作,而且也做得非常成功。

马斯金:之前好多年中国经济都以10%的区间速度增长,但最近几年放缓到了6%的区间,如果未来的发展延续此前的路径,我认为期待未来十年能够维持6%的增速有点太乐观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模式有问题,而是对于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在追赶阶段往往增速很快,因为他们可以借鉴很多发达经济体的想法和技术。当他们接近最前端时,需要开始自主创新,但这往往很难,所以中国经济在中期维持6%增速的预期有点乐观了。

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如何?

汉森:不见得说金融市场会完全体现实体经济的发展,在美国也没有完全反映。金融市场只能反映实体经济当中很小的一部分,比如人力资本的发展,还有最新的技术,因为不是所有的公司都上市了。

皮萨里德斯:可以看一下投资率,德国、美国、日本的投资率占GDP的20%左右,中国的则是45%。中国能够实现多年的快速增长,就说明资本市场肯定是发挥了它的作用,但不见得一定发挥了最优的作用,这当中可能存在很大的浪费。如果你看一下投资去向,你会看到私营部门借了很多钱给公共部门的企业,私营企业的债务规模却不大,但工作机会绝大多数则是私营企业创造的。

汉森:我觉得对中国来讲,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就是如何将金融资源配置到最高效的地方。目前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影子银行所提供的资金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给私营企业提供了需要的资金。私营企业未来将是中国经济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金融资源分配,来形成更有成效的经济活动。

中国经济的潜力在哪里?

皮萨里德斯:在中国,在大学完成的研发研究占整体的比例较小,跟如此这么大体量、如此高增速的经济体相比,不太相称。这就需要在高等学府投入更多来支持技术型教育。另外,中国农业从业人口比例仍有20%左右,而美国、英国只有2%。尽管整个经济正在向更高端的制造业和技术转型,为何仍有这么多人从事农业,我想这是因为缺乏政策的鼓励,建议可以进一步鼓励人口的自由流动,改革户籍制度,还可以为农村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以及住房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可以激励更多低技能从业者转移到服务业工作。

马斯金:以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遵循的一般模式而言,他们转型成为高度市场化经济体的方式就是渐渐地去除政府的主导者角色。我认为这个模式也适合中国,当中国的经济日趋复杂化,中心化的计划也将越来越难。就历史来看,中国经济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开放市场,变得越来越市场化导向,不过近几年来可能有轻微中心化的倾向,但我不太确定这是否起效了。我想最好的建议是,继续逐步推进全球化。

皮萨里德斯:中国上世纪80年代选择的改革其实是去中心化的市场模式,靠的是私人部门的主动性和私人部门的回报率所带来的增长。如果你看全球范围之内各个国家的模型,这样的模型所需要的投资更小,所以我们觉得中国资本市场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带来更高效的经济活动,也能带动更多的消费。(编辑:辛灵,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系xinlingfly2007@163.com)

姚瑶

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记者。长期跟踪中国企业、机构及个人的跨境投资资金流向,关注全球金融市场动态,还包括东亚地区宏观经济和重大产经新闻。曾多次参与达沃斯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大型国际会议报道,曾获2016美国道富集团亚太区金融机构新闻奖年度最佳新晋记者。

X

分享成功